新华社通稿 记者 胡靖国 刘翔霄 他是跨越两个世纪的村支书,22岁任职,被群众留任50年。在他身上发生的所有故事,汇总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好的村干部,就是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基层工作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龚来文生于河南滑县,上世纪60年代逃荒来到佛堂岩。1966年1月9日,年仅22岁的龚来文就被群众推举担任村支书一职,成为村委班子中年纪最小的成员。
刚到佛堂岩,眼前所见让龚来文吃了一惊:山上的榆树都没有皮。原来,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只能连山上的榆树皮都吃。由于没力气,在每天的集体耕作中,村民的有效劳动不到3小时。
吃不饱肚子、有地不给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当上村支书后,龚来文白天黑夜地思考这件事,连着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思来想去,他有了一个大胆的主意。等县里工作队一走,他立即向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全村一千多亩耕地分田到户、户均5亩地,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
这样做符不符合政策?村委会其他几位老同志都有顾虑。党支会表决时,龚来文的决定没通过。没通过怎么办?龚来文想到了走群众路线,经过群众一投票、一表决,大家都赞成"分地到户"。
佛堂岩村村民龚耀孩说,当时全国农业还是集体生产,这件事之后,龚来文被停职5个月。但因为这件事做的得民心,几个月后,组织又恢复了龚来文的村支书一职。
打这以后,走群众路线的思想就在龚来文心里扎了根。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走群众路线过来的。一辈子不脱离实际,一辈子不脱离老百姓,群众心里有杆秤,所以群众50年一直相信你。"
"党的工作离不开一事一议、民主决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耕地包产到了户,佛堂岩村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土地下了户,不用党支部"。这虽是笑话,也让龚来文犯了难: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如果集体没经济,在群众中就没有凝聚力、说话没人听。
带着这个问题,龚来文没事就在山上跑,跑来跑去心里有了主意。
1980年7月1日,他组织全村16名党员在山头开起了现场会。众人到齐后都问:"怎么来山上开会?"龚来文点了支烟,不急不慢地说:"村里面积1.32万亩,耕地面积1200亩,怎么用好剩下这1.1万亩?大家往这儿想一想。"
经过山头这次会,村委会提出"种地靠农户、栽树靠支部"的发展思路。在村干部和党员带领下,老牛歇、人不歇,除了种地,一年当中约7个月,全村人都在山上种树。种树期间,全村每天种树300棵,打破了"北方栽棵树,几十年不成林"的说法。今天的佛堂岩,从东到西10华里、从南到北15华里,全部种满了树。
佛堂岩村78岁的村民武保玉说,当时国家没资源,村委会就统一育苗、按户分配、统一验收、有奖有惩。谁家完成一个工,谁有5毛钱的奖励,完不成就罚5毛钱。老百姓之间互相结算,保质保量地种成了树。
因为种树,龚来文的严明出了名。一个河南老乡要把全家户口迁回乡,龚来文给他下了死命令:树种不够不能走。最后老乡只得全家出动,把分给他家的那道坡如数种上了树。
还有一次,一位分管林业的村干部开小差,龚来文发现后在村委生活会上点名加以批评,这位村干部说:"我和老龚共事20年没骗过他,这件事是我做错了。"他弯下腰,向龚来文鞠了个躬。
敢于吃"螃蟹"不搞一窝蜂
2009年,政策要求林权下户。龚来文却心存疑虑:周围村子有些已林权到户,林户只砍树不栽树、放牛进林管不了、毁林现象严重,佛堂岩一旦林权下放,出现同样的乱砍乱伐怎么办?
因为这件事,龚来文连着几天晚上(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