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琠,我们沁县人民的骄傲,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为官勤政为民,刚正不阿,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天地、凛烈万古的正气歌,不管职务如何升迁,地位怎样变化,吴琠始终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清正廉洁,自甘淡泊,忠于职守。他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敬仰,对于当今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无论为政、为官、为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琠,字伯美,号铜川,谥文端,山西沁州徐村人。吴琠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在清初康乾盛世的发展历程中,他把他自己完整而又无私地融入了缔造这个盛世的洪流之中。在康熙皇帝的眼里,他是循臣良吏,他不仅有守有才,宽厚平和,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能做得有声有色,始终如一。而最大的优点是,他无限忠于国家,从不拉帮结派,即使是他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境地,也从不动用权力任用私人;他崇尚理学,以诚信为本,言必信,信必果。他曾先后七次主持乡试、会试,所拔皆贤良;他体恤下情,关心民疾,不扰民间一物,不短行户一直,他的亲朋子侄,没有一个人因他的关系而飞黄腾达和富甲乡里。他的儿子吴时谦,康熙甲戌科进士,终身未仕。他的亲侄子吴时宽,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通过会试,但在殿试时,由于紧张过度,卷子上有一处字迹越过了规定线,被取消了进士的资格,而此时的吴琠为内阁首席大学士,正处于权力的顶峰时期,但他却没有动用手中的权力为侄子开脱。算上吴琠在内,吴氏一门在清朝曾中过5位进士,只有他的曾孙吴嘉炎做过知州和玄孙吴沆做过知县。吴琠平生非常重视教育,每到一任,都有兴学之举,在他的家乡沁州,凡读书之人,或遇孤苦贫乏者,必资以书籍、纸笔、饮食、衣服,让其专心攻学,学有成就者,不下数十辈。
吴琠是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党员干部值得认真学习的。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为民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习书记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吴琠 是能臣,更是廉吏。离开确山时,百姓留恋,他"单骑而去";抚湖北时母亲病逝,僚属馈赠财物,吴琠全部谢绝,守制期间,闭门不出,谢绝一切人造访,面对各种各样的馈赠,以一句"非吾母志也"谢绝。吴琠为宦一生,恪守勤谨为民的为官之道,为人淡泊无华,简约朴素,终身不纳妾,和夫人宋氏白首终生,育四子一女,没有一人入仕为官。身为朝廷重臣,家中仍是五间茅草房,"陋巷蓬门,隐约寒素",父兄布衣敝履。他之所以赢得同僚的敬佩、百姓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两袖清风。
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坚定在于信念。权利滋生腐败,对权力渴望越厉害,腐败欲望就越强,一旦得到了权利,肆无忌惮胡乱用权,既祸国又殃民,利用权力办私事,办完私事办公事。办好公事,是你职责所在,办一件利己损人之事,将会不得人心。要防止腐败,首先要加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加大惩治腐败力度,这是遏制腐败的突破口,此外还要做好建章立制,以法制权等工作,切实把手中的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机关的制约机制,以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作为人民的公仆,要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经得起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的考验。做到事事为群众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注民情、倾听民声、体察民意,为人民的利益殚精竭虑。总之,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能否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关键在于是否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是否用制度来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从而得到群众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