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骅的《中国历史的教训》就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习骅也是纪检干部出身,而且还在《纪检监察报》上写了不少"说古道今"的文章,这本书中的历史故事很有意思,浅显易懂,娓娓道来。故事讲的好,一是有逻辑,二是文字洗练,能把故事讲的扣人心弦很不容易,历史是个宝库,什么样的故事都有,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好书,更多像作者这样的善于讲故事的人,将历史中值得推荐的故事挖掘提取仔精彩地呈现出来,让今人再度回味。
按照编者的话说,习骅是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而作者说自己从小喜欢听老人讲"古今",如今他觉得用讲"古今"的方式让大家警醒一些,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才会有这本集册的诞生。
虽然主要是迎合现在的主旋律,偶尔一些表述也免不了"谄媚"之意,但已经是可读性非常强的充满教育意义的文章了。以往我们看一些反腐倡廉的文章似乎都是写纪律,写制度,写案例。如果仅仅是就事论事,或者用制度解读违反制度的危害性,自然文章的可读性就会受限。而如今,从国家的反腐形势中就能感受得到中国共产党严纲正纪惩治腐败的决心。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律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肃提醒全党:"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事实上,随着规定越来越细、笼子越扎越紧、查处越来越频繁、高压线的电流越来越强,广大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稀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这样的叹息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现象、好消息、好兆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要从根本上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在思想上返璞归真,在党性上固本培元。"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很多人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初,也是抱着一颗为党为国的忠心,大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可是时间长了,往往经不起各种形式的诱惑,私欲膨胀,贪念随之而生,廉政意识日渐淡薄,做出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因此,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提高思想境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领会到慎始、慎独、慎染、慎微的真正内涵,是筑起思想道德坚固防线的关键。
国家的反腐形势已经表明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作为党员干部要清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如作者所说:纪检监察干部以笔为刀,真实勾勒千百年来中国吏治的历史影像,浓缩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对中国历史不断叩问与省思,也是给那些老百姓心中的公仆们一种警示,那些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官员,还是不复存在为好。
《中国历史的教训》里面有很多历史故事,讲述这些历史故事,实际是让我们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后人重蹈覆辙。特别喜欢里面两个小人物,一个是誓死也不写顺应圣意但非真相的史官,一个是重新测量,重树界碑的清朝官员。历史就是人的故事,在关键时刻关键位置上的那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决定着历史的动向,不仅是大人物,小人物在那个点上也足以发挥非常深远的影响力。
从官吏角度来看,他们的每次犯错显得过于嚣张,尤其是在权位和金钱的诱惑下他们甚至会失态、忘乎所以。中国吏治的历史教训,因腐犯错的官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按照常理来看,犯错,就应该说服教育,让他们重归正途,但对于腐败的官吏来说,他们的贪婪、他们的腐败,对于整个国家都是致命的,如不严惩,就有毁灭性打击。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全面围剿"四风"现象,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缩小越轨空间,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短短一年多时间,人民群众亲眼看到干部作风、社会风气一天和一天不一样,谁不喜出望外、欢欣鼓舞?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不管历朝历代大凡繁荣昌盛时期,一定是国泰民安,纪律严明。我国的厚重历史留下了很多瑰宝,其中不乏廉政历史文化方面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值得我们持续的学习研究。廉政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集体里廉洁的风气盛行时,这个集体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立足中国,传递廉政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