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以历史为明镜端衣冠 以名相为榜样正己身
——《吴琠文集》带给我的启迪
郭爱斌

吴琠 ,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贵为首席大学士,曾是中央内阁一把手,是一代圣君康熙皇帝的信臣,也是著名的能臣、廉吏。他和他的政治集团成员,共同开创了"康乾盛世",他的政声、操守、德业让后世无限景仰。近段时间以来,我通过阅读《吴琠 文集》以及查找有关吴琠 方面的史料,感觉到至今吴琠 身上的优良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吴琠 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呢?

一是忠勤。康熙作为一代明君,为什么选择了吴琠 ?和吴琠 同为内阁大臣的张英说"公之仕宦可约举者三,试之以吏,任之以官,倚之以弼亮是已。"吴琠 从七品县令到首辅大臣,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走过来的,他的作为被皇帝和臣民们看在眼里,所以可以"倚重",可以"掌帮宪、秉国钧"。大家看到吴琠 身上什么优点?就是忠勤,就是时时处处为国计民生计,无论宰中州、抚荆楚,还是历铨衡、总风宪,在什么岗位都能竭精尽瘁,"不能释愧负于须臾",唯恐办不好事而有负皇恩、愧对老百姓。直到晚年中风后,仍然"一日行走的,自当勉强办一日事。"最终,倒在了岗位上,诚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敏事。吴琠 出生低微,童年经受离乱之苦,中进士后到江南等地游历数年,洞察当时的社会矛盾,对老百姓内心的期许十分了解,当官后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确山,一手抓垦荒,一手抓剿匪,都是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要害,所以"卓异"。在吏部、都察院任职,主要抓纠偏,平反冤假错案,抓住了士民关心的急需恢复社会秩序的大事。掌管全国检察和狱讼大权,注重加强各级官吏的作风建设,强调"养人廉耻",严禁滥用刑罚,反对诬告,制定一些列宽大的政策,为朝廷赢得了民心。特别是,自始至终注意发展教育,选用人才,走到哪就把学校办到那,河南确山、湖北武汉和家乡沁州今天还留有他兴文教的痕迹。

三是平和。康熙对身边几个大臣都有精到的评价,比如,玉书"小心",张英"忠纯",廷敬"清勤",温达"孝",永藻"廉"……吴琠 的评语是"宽厚",曾赐匾"风度端凝",在康熙眼里他是个最值得信赖的长者。从来大儒,持身接物,当如光风霁月,吴琠 便始终保持这种风范,令人肃然起敬。康熙开头说他"直憨能事",继而说他"有才有守",后来又说他"宽厚和平",这也可以看到吴琠 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过程。和是内敛的文化气质,吴琠 的内心是宁静的,无私的,坦荡的,所以他"口不言清",泰然若素。但是,吴琠 并不是唯唯诺诺,多磕头,少说话的庸官,吴琠 既不会轻易掼乌沙,也不轻易去逢迎迁就,他是作风正派,能说就说,敢作敢为,"面折廷争,必得其正"。他推荐过许多人,但不滥举,他交往许多人,但从不妄交。他的身上始终充满凌然正气,朝廷也恰当的适时地声张了这种正气,集聚了不断上升的正能量。

四是爱民。如果说,吴琠 一生在给朝廷办事,不假。但也不能否认他对人民生产生活改善所做的努力。在基层政府工作,始终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把老百姓丰衣足食当做第一要务。在确山是,在湖北也是,他坚决不做劳民丧财的事。到了内阁,他经常教导各级官吏"爱财惜命",他把这四个字当做政府工作和官员行为的基本准则。他说,只要从内心能体察这四个字的含义,就可能成为一个好官,否则就不称职。吴琠 对破坏生产生活秩序的行为深恶痛绝,他亲自出马搜捕豪强恶霸,并毫不留情地予以惩处。但从犯不究,理解他们谋生不得铤而走险的无奈,给他们划拨土地,指给他们正确的生活道路,并一再加强教育,破除陋习,构建良好的民俗民风。所以,老百姓感恩,每离开一地,千里相送,泣下成声。

五是自律。吴琠 不是官当大了才清廉,而是一生中始终把操守视为自己的生命。当吴三桂反兵逼近,别人劝他把家小送回老家去,他坚决不干,而是在自己的官衙周围堆积起柴草,准备在紧急时保全名节。体现出一个守土有责的官员崇高的责任感,他不是不爱家人,但他必须做出表率。不仅在干事创业上时时带头,在自警自律上也时时带头,为宦一生,位极人臣,他没有给自己的亲属谋过一丝私利,自己的儿子中了进士,不让他做官;自己的侄子参加殿试,因卷面不整齐没有被录取,他身为宰辅,不予说情。在调动离任和母亲病故时,同僚和乡亲送他一点礼物,他婉言谢绝,单骑而去。为官后,因父母去世,在家丁忧八年,闭门谢客,不接待任何人,也不干预当地任何事务。为官一生,不置产不置地,家中蓬门陋巷,身上布衣敝履,他的兄弟、子女个个读书种地为业,而他多次捐俸救济灾民,多次捐款修建学宫、道路、桥梁。《清史列传》说:"居政府,室无妾媵,口不言清……"吴琠 一生不纳妾,和宋氏夫人白头到老,在封建官僚中难得一见。吴琠 "宽厚和平,持己清洁"的水晶般品格,不仅在当时,被康熙皇帝作为最倚重的大臣,视作群臣的榜样,"吏服民坏",就是在今天,吴琠 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休休大度、襟怀坦荡的精神品质仍然是我们所追求、所学习、所推崇的。

作者系沁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