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2版 PDF
徐木匠手上的刨花香

新生事物频繁更迭的当下,纯手工打造的家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轰隆隆运转的机器和标准化流水线,碾碎了那段属于传统木匠的辉煌时光。但是,它们真的失去价值,注定要被遗忘吗?某个温暖的午后,记者来到漳河桥西,寻访一位名叫徐尚志的传统艺人,听他述说心曲,感受刨花在他手边纷飞的场景,感谢他为仍然精致的传统留下的精彩光影。

小巷深处,一座极具明清风格的门楼印入眼帘,古色古香,古韵十足,雕刻精细,布局合理,与干净整洁的小院相印成趣,足足可以看到院子主人的品味。徐尚志今年69岁,老家河南,从小受父辈影响,16岁开始学习木匠,18岁正式学徒之后,传统木匠手艺就成为了他生活的主旋律。学徒期满后,他和那个时代的很多木匠一样,过上了"串百家门,吃百家饭"的生活。刚开始在木业社,然后到郑州铁路局,再到沁县,从木工理论到基本功学习,他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对自己的每一件活计都严格遵循"方、口、平、直"四字要领,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功底,得到了师傅的充分肯定和客户的一致好评,也为自己以后的生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读书不多,徐尚志却十分健谈,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处处流露对传统艺技的追求和执着,对我们的来访,他显得十分不好意思,声称自己所做的这点东西不值得兴师动众。"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这是徐师傅反复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激励自己的座右铭。20岁的时候,徐尚志来到了沁县,那个时候立柜、茶几、圆桌、写字台,办公桌,会议桌等家具盛行,备受公家和个人的追宠,徐师傅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扎实的功底,走村串巷,服务单位服务个人,很快就在沁县城乡家具市场活跃起来,因为活儿干得好,方圆几里的人都亲昵地称徐尚志为"徐木匠"。

据徐尚志回忆,上世纪80年代,市场上已经有了家具厂,人们开始热衷购买机器制造的家具,但因产量有限,需要凭票购买,所以大部分人还是要自己打家具。徐尚志有一间工作坊,工作坊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木工工具,单是刨子就是几十种。其中的很多工具已经跟了他几十年,把手处都泛着油光,仿佛是被岁月滋润了一般。徐尚志说,其实传统家具制作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用现代机械完成,比如锯木料时用电锯,又直又快又省力,但他认为"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人味儿",与流水线上生产的家具不同,传统木工虽然也借助工具,但人和木头接触的时间比较长,一块木料在做成家具之前,已经被人的双手抚摸了成千上万次,在这个过程中,家具就有了制作它的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儿。"

徐尚志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上楼做家具,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比上班还规律,时常忘记吃饭忘记休息。每件家具的样式、尺寸、大小、图案、花纹都是自己亲手推算,亲自设计。同时,他还买了大量的明清家具书籍和杂志,让子女从网上下载了很多资料,并多次千里迢迢去北京、上海、天津晋城等地明清家具厂一线流水线学习取经,三次到故宫对古式家具进行参观。和如今流水线上生产出的家具不同,徐尚志做得家具没用一个钢钉,连接处也都是木头与木头的接触,这就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独具特色的榫卯结构。他说,木头是软的,越磨合越紧,而钉子是硬的,和木头之间越磨合越松,这也是很多老家具能历经百年而传世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这里,榆木、槐木、核桃木等木材都很广泛,纤维密度高,坚韧度和可塑性都很好,是制作明清家具的首选材料。这些家具,不仅雕刻精美绝伦,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并且有着吉祥富贵、平安如意的美好寓意和追求,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体现了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对明清家具的制作逐渐成为了徐尚志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的精神动力。

一张张精致的八仙桌,一个个雕刻精细的檀木椅,都是徐尚志亲手演绎出的一件件精美作品,倾注了他毕生的经历和心血,更是他所有情感的寄托。它们亦如一个个忠实的朋友,默默地陪伴在徐尚志的身边,细细讲述着他50年的精彩手艺人生。也许在外人看起来十分寻常,根本谈不上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但他一辈子苦心钻研,对艺术的热爱,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对于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位客户的以诚相待,恰恰是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学习和倡导的优良品德和人生态度。

魏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