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2版 PDF
伟大的实践 辉煌的明天
——赴运城考察学习感悟

刘耀清

近年来,我县在“六条路径”统领下强力实施的“以高端农业为引领,打造全国有机食品基地县”、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五五”战略给我县定位的“打造全国一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聚区”历史性成就:项目建设取得新进步;生态建设又上新水平;有机产业取得新进展;食品加工实现大聚集;有机产品认证91291亩,在全国37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中认证面积最大、品种最多。2万亩有机高粱被汾酒集团确定为酿造高档汾酒的专用原粮、汾酒集团有机循环产业项目落户我县、沁州黄有机小米、海州和沁州绿有机蔬菜、乡里香小杂粮走向高端市场......。在食品安全战略中,我县打造“全国有机食品基地县”竖起了辉煌的里程碑!

赴运城考察学习,对我感触最深的:一是运城形成优势产业的缘由,二是优势产业做大的途径,三是形成的产业化体系。运城优势产业的形成,是依据在独特的农业资源区域内,开发出具有与资源特色相匹配的“特色”产业;他们做大优势产业的奥妙,就是对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发展一批;强化管理、规范一批;狠抓质量、提升一批;加大扶持、壮大一批”。引导和组织合作社朝着“产业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健全、带动能力增强、运作机制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方向挺进,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基地;他们形成的产业化体系经验,是遵循产业化原理,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体系,再以产品为中心进行横向联合和以产业链为中心的纵向联合,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化体系。

通过运城考察学习,对我县的现代农业建设有如下思考:

一是以农民合作化促产业规模化

通过“六条路径”的强力实施,我县种植业已经形成了与资源特色相匹配的沁州黄、玉米、高粱、中药材、蔬菜、核桃六大优势产业体系。学习借鉴运城经验,就是要以赶超的境界,明确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国家将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适应现代农业体系要求,就是应以我县已经形成的以资源特色相匹配的六大“特色”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再培育起以产品为中心进行横向联合和以产业链为中心的纵向联合体,形成我县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产业体系,扩大六大产业规模。

二是以国家扶持力促基地有机化

处在国家扶持现代农业的蜜月期,就是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打造全国有机食品基地县”的目标,把基地和产业的规模和标准创建细化国家有机基地和有机产品生产标准,达到国家扶持的标准范围,建立起有机品牌的标杆化规模基地,实现县委、县政府“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的目标。

三是以有机品牌促农业增效常态化

截止2014年底,全县有13个企业建设和申报并获得了19个单元158个区域的91291.75亩国家有机认证,次村乡全部面积实现了有机转换认证;吴阁老合作社、新店、故县、段柳3个乡镇认证面积分别超过了2万亩。已经认证3年的单位,即可申报环保部的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获得环保部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以有机品牌促农业增效常态化,就是要乘全国“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春风,坚持六条路径,推进全国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解决好有机农业建设的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拔掉先玉335、先锋系列玉米品种和除草剂这两把刺向有机农业的毒箭;二是对国家有机标准、有机生产专业知识、基地质量建设标准和体系、操作规程和规范、产品质量追溯流程标准和体系、生产过程记录、档案整理的全员培训。近年来水土检测、产品检测完全符合国家有机指标限值,根本的因素是实施六条路径对生态环境的提升,系统化的国家标准严格执行的人为因素差距尚大。特别是有机管理者、技术员、内检员、记录员、档案员距离有机标准执行知其所以然,还任重道远。三是由于我县认证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加之有机转换产品只能以常规产品销售,一些企业对认证费、检测费、检查费难以承担;四是有机基地尚未列入应有的项目范围,缺少应有的项目支撑。

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是有机产品追溯制度得以落实的根本所在。只有做到恪守诚实,自觉执行国家一系列有机标准和维护有机食品品牌的整体信誉,才能赢得有机食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