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刚直不阿霍守典
史晋峰

沁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耕读传家之遗风,孝廉忠义之古训,古今沁州人入仕皆清官,带兵是儒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沁州大地曾涌现出无数的清官、好官。昔有抚晋贤良羊舌氏,耿直忠谨杜宰相,清廉能干吴阁老,清贫为民王省山;近现代走出来的沁州骄子、人民公仆、道德楷模同样是有口皆碑、层出不穷。

这里单说一下明代那位刚直不阿、高风亮节、廉洁为民,被推崇为沁县十大历史人物的霍守典。

霍守典(1579——1634),字和衷,号显用,明代沁州西陈都中陈人。《沁州志》中载其:“生有异徽,岐嶷虎额,性至孝”。据传,霍守典很小的时候就听话懂事,他的父亲霍樟嗜酒如命,经常外出豪饮,很晚才跌跌撞撞醉酒回家。为了父亲的安全,年幼的霍守典每见他出门,就悄悄尾随其后来到喝酒处,把父亲扶送回家,不管刮风下雨,次次均是如此。小守典的孝行,深得邻里称颂,大家都说:“霍家生了个好儿子,长大定有好前程。”

霍守典七岁起入书馆读书,他学习刻苦用功,不耻下问,凡学功课全是优等,很受先生喜欢。十年寒窗苦读,参加科考,少年即成远近闻名的小秀才,他经常给乡人编写对联、撰写文书,受到乡人好评。霍守典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中举人,次年中庚戌科进士,可谓是两试联捷。他先从政于大理寺,被委以“观政大理寺”之职,不久,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丁忧期间,霍守典还积极为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捐赠钱物,村中有一季节性河流,每遇涨河发大水就会把河上的简易木桥冲垮,霍守典自掏腰包给河上修了一座桥,方便乡亲出行上地,当地人将那座桥称为“连心桥”。民间还传说,霍守典在家守孝期间,他的一个亲戚家养的狗把邻居的一群小鸡吃掉了,邻家找上门来要求赔鸡,但狗主人仗着自己有当大官的亲戚霍守典,便说:“鸡是被狗吃了的,和人无关,还扬言:你爱到哪里告就随便告去。”此事传到了霍守典耳朵,他非常气愤,亲自去训斥了亲戚一顿,让她给邻家赔不是,同时还责令亲戚将自家正能下蛋的大母鸡如数赔还给邻家。亲戚的邻家深受感动,两邻居和好如初,霍守典为人正直,与邻为善,传为佳话。

三年守制期满,孝服除后,霍守典赴中书省理事,被授中书之职,由于他勤快效力、事必躬亲,得到上级赏识,不久,被升任工科给事中。他为皇上陈述桑土六件要事,皇帝称赞他是敢于直言、心怀百姓的好官吏。霍守典历事光宗、熹宗两朝,被誉为“执法不阿”,他晋升到掌管财政的户科没多长时间,很快就升任为礼科都给事中。人常言:做官不贪钱财甘清贫,谓之廉;不计生死而敢谏争,谓之直。廉而不直,清誉之中不免少点骨气;直而不廉,徒增上下而来的憎厌。自古廉吏有之,直臣有之,既廉且直的却并不多见。说到廉洁为政、刚直不阿,沁州的霍守典即可算得上是一位代表人物了。

明朝初立时,鉴于以往朝代宦官专权误国的沉痛教训,明太祖朱元璋曾明确规定,宦官不许识字,如干预政事则处斩。时间刚刚过了30年,这一规矩就在第三位皇帝手里被打破了。燕王朱棣起兵夺位时,曾得到过宦官的帮助,于是,他即位后开始启用宦官。从此,宦官参政越演越烈。英宗在位宠信宦官王振,以致群臣竞相攀附王振;宪宗继位后,换了个汪真,弄得当时的人“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武宗君临天下时,宦官刘瑾更是权倾朝野,令文武大臣不敢仰视:到了光宗、熹宗两个皇帝当朝,宦官魏忠贤专断国政,与他的死党结成明代最大的阉党集团。他权势熏天,排除异己,任意诛杀大臣,文武大臣以给他当义子为荣。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甚至成为:人们只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地步。

其时的宦官参政,使政治日益败坏,封建压榨导致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直言敢谏,因争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在众人资助下于1604年修复了东林书院,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了全国学者普便响应。吸收了一大批革职官员和要求朝廷改变时政的人士,成了一个议论国事的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东林党人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讨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并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反对科举舞弊行为等;由于号称“清流”的东林党人影响着天下的舆论,他们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了专权太监魏忠贤。所以,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遭到打击。作为东林党之一员的礼科都给事中霍守典就曾公开谏言皇上,粉碎过魏忠贤的阴谋。

一次,魏忠贤奏请皇帝要给自己建立生祠,亦让霍守典参与,并要求皇帝给他御书祠名牌匾,意在播弄威福,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连皇帝也怕他。对此,满朝文武大臣明知魏忠贤做的大为出格,却无人敢说一个“不”字,霍守典在此时却站了出来,表明自己不参与此事,专门为此上了奏疏。他在奏疏中言辞激烈,论理直剖,他直言:“建祠定名是为尊贤者死后抚恤之亡人恩典的名节大事,是一种高尚礼节,关系到国家名器大事,不可随便给在世之人立祠名;品德高尚的人,贵在谨慎处事,魏忠贤这样伸手要名器,是不义之举,岂有给活着的人建祠赐名?皇上给魏以非分之誉,也是不合礼仪的,此事万万不可!魏忠贤提出这样的请求是非分之请,皇上倘若答应,则是非礼之与。这样的事情一旦开了头,将“何所不至”、天下可就要大乱了!”霍守典认为奸宦魏忠贤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做法无异于给婊子立牌坊,真是无法无天,罪不可赦。当然,皇帝心里也明白魏忠贤的用心何在,自然知道答允此事的严重后果,遂借着霍的上疏反对而没有答应魏的无理要求。魏忠贤万没料到霍守典竟敢坏了他的好事,想杀他又自知理亏,遂以提拔为由,将霍守典由言官升为太常少卿,以此堵塞言路,同时又唆使别人上疏诬陷他。朝中阿谀奉承魏忠贤之徒,也趁机上表,恶意攻击,霍守典一怒之下辞官回乡,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奸臣同殿称臣的凛然正气。

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登基后,听从众议诛灭了魏忠贤及其死党,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明大奸魏忠贤被诛杀后,魏所违定之制,全被废除,受迫害者,得到甄别。有人劝霍守典返朝复仕,他说:“当官的滋味我已尝够了,不想再尝了,何况我已回乡,怎能因为现在情势好了就回去呢!与此看人眼色行事,不如避开人家的索绑为好。”便急流勇退,不复任职,霍守典居家却常忧国是,为家乡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他积极参与州城建设,主动捐资为州城四周筑拦马墙六七里,在州城筑拦工程建设中,霍守典亲自参加劳动,真是又当指挥又当劳工,与工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叫苦、不嫌累,深受大家爱戴。他还倡导兴办学堂,培养人才,遇乡里学堂先生有病有事不能教学时,霍守典便亲自代教学生学习。他将全部积蓄都捐赠给了当地惠及故里的民利功业,令人称颂。他还撰写《创建考院记》、《重修城工碑记》、《重修城隍庙碑记》及《甃石堤碑记》等碑文。霍守典在其所著书《自清录》中写道:要做事先做人,为吏做官就要关注国计民生,要多为下层思量,做官无为,何以为官?自己再大的事也没有国家的事大,自己再重要的事也没有黎民百姓的事重要……

崇祯七年(1634),霍守典因病在家乡去世,终年55岁,他生前不追求高官厚禄,遗告死后也不要厚葬,他死后被从简安葬于仁胜村东南。

数百年过去了,清廉刚直、不阿奸宦的好官清官霍守典,世代受到沁县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他憎爱分明、心系桑土的情怀始终是沁县读书人的榜样,乡人敬佩他的这种坚持大义、宁折不弯的崇高气节,特将其崇祀乡贤,作为一代先贤来纪念。

申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