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把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紧贴农业现代化主题,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和引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全县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用上农机 “划得来”
“我家种了10亩地,以前人扛肩挑,受得不是个罪,现在春种秋收全用上了机械,省时省力还省钱…….”家住次村李国华说。李国华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以前每到农忙时节,总是请假回家,赶紧时间忙农活,从早受到晚,也干不完庄稼地里的活,就匆匆赶往打工地。“工地少挣钱,家里活受罪,两头落不下好。”李国华说,“现在不一样了,用上了机械化,家里我一个人就能把事办了,他可以安心在外面打工挣钱。”
李国华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要是雇人撇玉米,一人一天管吃还得80元,一天也就是能撇个一亩多点,再运回家又得一亩40元,秸秆还田还得40元,每亩成本在两百元,时间拖得又长,还是手忙脚乱。现在,玉米收割机走一遍,摘棒、剥皮、秸秆还田一气呵成,一天工夫就干完以前十几天的活,连玉米运回家每亩下来也就是不到100元,绝对划得来。”
“农业机械化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留下来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农村劳动力少了,但农业机械化却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省时省力,秸秆还田等新技术还让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带动了农业耕作规模化,也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农机中心主任史艳玲告诉记者。
走出家门富起来
我县建平农机合作社于2008年创建,吸纳了本村30多个中青年参与农业机械化耕种,近40台农用机械,年收入近百万元。每到春播秋收季节,郭建平在完成周边乡村收割任务后,还经常带着农机团队外出,近的地方如长子、屯留,远的地方如河南、河北,都有他们的身影。2014年,他的收入是35万元左右。郭建平合作社年收入近百万元。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不仅让老百姓减轻了春种秋收的劳动强度,也催生了一批靠农业机械富起来的人。如今,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明显增强,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不断增多,据统计,全县农机大户已发展到840个,农机合作社共有25家,涉业人员达到5000多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从农机具及配件销售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传统种植业向设施农业拓展,从粮食作物向蔬菜经济作物全面推进,加之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不断增加,农机化服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当前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农业机械“火”起来
我县有耕地46万亩,主要种植大宗农作物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由于地处相对平缓的小丘陵地带,具备机械化耕作的条件。为此,我县大力推广和引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邀请农机生产厂家举办农机推广洽谈会,让厂家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传授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聘请专业讲师、专家授课,实行免费培训,统一考试,对考试合格的学员颁发全国认证证书;加紧引进、试验、示范适用型现代机具,帮助农机户解决生产作业难题,推广保护性耕作先进技术,鼓励农机户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药农机……在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我县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注重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向农机大户和养殖大户倾斜,促进以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机协会不断发展,使其从机械数量和结构上迅速发展壮大。同时,专门设立农业服务中心,发展正规农机维修网点,把农机供应、农机推广、农机维修等推向市场。
在各级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完善的农机化服务体系下,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1.6万千瓦,各种类型拖拉机达到2217台,玉米收获机达到109台,各类农机具达到4920台,为该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去年全县共计完成机播、机耕面积突破39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4%,超过全省平均值6个百分点。
如今,我县已初步搭建起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跨区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从春耕、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