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2版 PDF
大山深处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秦 超

在我县,有一支成立于2010年,年轻化、准军事化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沁县森林消防队。这支队伍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是守护我县森林资源的生态卫士和绿色劲旅。

在这里,森林消防大队不像是一个单位,更像一个军营。在这里,60多名队员,他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一天24小时,除了任务,都要待在这里,包括吃饭、睡觉。在这里,他们一年四季都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

在他们的宿舍,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所有的被子都叠成豆腐块儿,鞋子在床底摆放得整整齐齐,床上的床单连个褶子都没有。在院内的黑板上,详细记录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森林防火、灭火是他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年10月到次年6月底,正式进入防火期。每当这时,他们就进入了24小时战备状态。“可能是工作后遗症,晚上7点到10点间只要听到电话铃响,我就会感到心往下沉,几秒钟脑门上就能冒出汗来。”杨磊说,家人从不在这个时候给他们打电话。

杨磊说,如果没有火灾、火险等任务,队员们要每天进行体能训练,还要进行灭火器具使用训练。“这些都是保证在面对大火时,他们有救火的力气,说句不好听的,在被大火围困时,有能够撤离的体能。”他说,每当山上起火时,他总是要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个是怎么扑灭火灾,另一个就是要保证队员的安全,他们都是年轻小伙子,都20岁出头,他们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现年25岁的曹超来自县城,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队友在院子里维护自己的防火车。去年加入这个队伍后,春节和中秋节都没有回家过。他称这一年中经历了20年都没有经历的。由于山上一旦发生火灾,防火车无法上去,只能靠人扛着30多斤的风力灭火机去对付大火。“当一个人站在20多米高的大火面前而四周都没有路时,你会忽然感觉生命真得很脆弱。”

有一次,正值过年时节,杨磊和队友们刚要吃午饭,就接到了去兄弟县执行火险命令。在和队友们合伙将火扑灭后,已经是经历了三天的时间。可是,他们并不敢离开现场,因为怕隐藏的着火点再次引发大火。他们在寒风里守了一夜后,直到第二天,天空飘雪中午才离开。那时,他们已经整整三天没有合眼。

如果火灾发生在晚上,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危险,天黑看不清上山的路,也看不清随时出现在眼前的悬崖。现在,队员们早就成了“生死之交”,在面对大火时,他们互相拉一把、推一下,都可以挽救一个队员的生命。 “不用说感谢的话,因为我们在山上灭火,就是背靠背、肩并肩,在那种情况下,是最需要兄弟的时候。

谈到个人感情,杨磊称自己“一年中有9个月都住在这里,没办法照顾人家,而且太危险了。”但是对于这份工作,他又觉得不舍。“老人们那一代植树造林,我县的森林才有了今天的繁茂,我们就有责任保护他。”杨磊说,一到防火期,各乡镇有许多人,都放下手头的活,响应县里的号召组成护林队,在山上的瞭望台一呆一天,顶着寒风观察情况,生怕林子起火。“冬天天再冷,他们也不肯下山,午饭就找个背风处啃凉馒头。”杨磊说。

现在,杨磊和队友们的生活虽然比较艰苦,但是,当记者问他是否觉得苦时,他说,能守住林子,就是他心底最踏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