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 当前第4版 PDF
读《走出西段庄》一书有感

沁县在外乡亲王丁栓、王绪文、王丁戌兄弟三人合著的《走出西段庄》一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我饶有兴致地拜读了该书的最后审定稿,我为能成为《走出西段庄》的第一读者而深感荣幸和自豪。捧读此书,深被三兄弟情系桑梓、热爱家乡的精神所感动。敬意油然而生。

近年来,随着出书热的兴起,特别是许多离退休老同志将各自的人生经历、奋斗足迹,以回忆录的形式自传结集出版,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我县也有好几位老同志、老前辈用他们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峥嵘岁月和人生历程。作为一名读书爱好者,我曾得到了县内多位老同志所著的赠书,为他们的沧桑经历和奉献情怀深深打动,不由自主地写了好多篇发自内心的读后感想。读了《走出西段庄》一书,我的心里更是感触很深。

我是利用晚上在单位值班的间隙读了《走出西段庄》终审稿的。兄弟三人合作出书,本身就是一个特色、一大亮点,说明了三兄弟和睦相处、和谐团结,更显现了他们都有文化底蕴;再就是一看《走出西段庄》的书名就很有创意。随着鼠标的拖动,一页页情真意切的文字呈现眼前,字里行间流露出兄弟三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对已故父母双亲的无尽怀念。读《走出西段庄》像在品一杯香茶、也像在呡一壶老酒,更像感受一段历史。兄弟三人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各自的真情实感和心路历程。作为他们的晚辈,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此书的,大概断断续续花了将尽一个月的时间才读了一遍。有时读到动情处,我的眼泪也不禁夺眶而出。

《走出西段庄》一书,虽是三人合写,但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条理清晰,读此书,是在读一种精神,读一种团结互助、进取向上的精神;读一种情怀,读一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书中没有一句自我表扬的个人赞歌,没有一句诋毁他人的情绪之词。王丁栓、王绪文、王丁戌兄弟三人,老大已八十多岁高龄居住在太原,老二在北京也八十岁了,老三在长治,今年也七十多岁,他们联合出书,真是一个创举,相互间配合的如此默契,令人钦佩。顺着他们书中的描述,我走进了书中的西段庄,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王丁栓、王绪文、王丁戌兄弟三人出生于我县定昌镇西段庄村,他们自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先后从西段庄走出,读书求学,学有所成,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为祖国、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长兄丁栓从小懂事听话,积极分担家务,教弟弟学习功课,后来在太原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很大成绩,退休后还独辟蹊径,搞电脑画画;二弟绪文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是当年全省唯一被北大历史系录取的的山西考生。他大学毕业之际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时,他还被组织安排负责了看守工作。老三丁戌大学毕业后,凭着踏实敬业,从基层干部做起,先后任公社书记、县纪检书记、副书记、市局领导,还是长治市第一届书协主席,而且是截止目前沁县籍唯一的一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次在各地举办书展,深受好评。王家三兄弟学有所能,功成名就。他们儿孙满堂,个个出类拔萃。如今,他们的儿女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王绪文的女婿曾是公安部主办的《啄木鸟》杂志社主要负责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丁戌的孙女王圆可今年以沁县一中高考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公安大学录取,他们家可谓书香门第,人才辈出。

在《走出西段庄》一书中,兄弟三人用较多的笔触抒发了对故乡无限的热爱和对父辈无比的感恩之情。他们家的大门的匾额上写有"树德务滋"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其实,这是他家的家训,他们的父亲多才多艺,农家杂活拿得起放得下,样样是行家里手,尤其是他的编织炕席的手艺远近有名;农忙之余,就被人请去织席子、编粮囤,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他不仅勤劳能干,而且思想开通,把树德务滋作为家训,教育孩子刻苦读书,报效国家。他们的母亲识字不多,但通情达理,友善乡邻,在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又当妈又当爹把孩子们抚养成人步入工作岗位。王家父母追求真理,思想进步,在抗日战争时期,节衣缩食,积极支援抗日救亡运动,肖文玉、郭绍文等一大批革命前辈都在他们家住过,开展宣传发动工作。1946年,被誉为雷锋的导师的韩万金在奔赴前线前,妻子临产,他便将快坐月子的妻子改梅安顿在王家,王丁戌的母亲精心伺候韩万金的妻子,亲如一家,在当地传为佳话……

前不久,王丁戌老师亲笔书写 "天道酬勤"四字赠与我,予以勉励,令我感激不已。他是国家级书法家,能得到他的墨宝,我非常高兴。我在查阅了词典以后才明白了王家的家训——树德务滋的意思是:为人民谋福祉,将德惠最大限度地施惠于广大的劳动群众。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

《走出西段庄》一书,图文并茂,字真句切,闪光点很多,是一本好书,我还要好好读它。 劲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