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1版 PDF
输血与造血同步 引导与帮扶并进
省委扶贫工作队帮扶我县"精准实"

王家峪地处沁县松村乡中部,是松村乡九个贫困村之一,全村耕地1001亩,310口人,党员23名。该村是省委办公厅扶贫工作队2015年帮扶重点村,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王家峪通过发展肉鸡养殖、梨树及沁州黄种植三项产业,增加收入1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510元,比2014年增加600多元,增幅达13%。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百姓思想得以解放、发展有了劲头儿,脱贫致富有了希望。

松村乡和牛寺乡是省委办公厅扶贫工作队2015年精准扶贫的重点帮扶对象。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群众意见,谋划发展思路,规划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队重拳之一。在王家峪村,工作队驻村后,第一时间分队到农户家走访,召开村两委会及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党的政策宣传到每个农户家中,同时认真收集整理听到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并从铺设出村道路这第一件民生工程抓起,工作队全体成员与乡村主要干部吃住在村,全程参与,严把工程质量关,使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此外,还积极协调开展了厅机关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工作队经常主动与县乡村三级干部对接沟通,主动深入农户家里或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围绕脱贫目标发展优势产业,瞄准贫困对象提高致富能力,不断拓展群众持续增收的渠道和致富的门路。

宣传典型全民上阵是扶贫工作队重拳之二。在推动落实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建设过程中,工作队通过典型带动,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王家峪村,为改变村中多年来残墙断壁、垃圾成堆等"四乱"现象的恶习陋习,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商量制定了主村路边、农户院落门前三包责任制奖励措施,对残墙断壁进行大整治,规定每户院落验收合格后给予2000元补助。规定一出,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按照村委统一规划完成门前清理整治工作。时映平是村里的一位庄稼汉,由于儿子在外打工,老俩口只顾种地,家门口乱堆乱放杂乱无章,自工作队入户宣传后,时老汉精神头一天高似一天,村里规划门前三包责任制后,他带头清理自家院落,主动垒院墙,率先完成了自家工程。村主任杨石平为保证拓宽工程顺利实施,主动将自家门外的车库拆除。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共出动劳力500多人次,顺利完成了今年各项工作。

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是扶贫工作队重拳之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引导、扶持贫困群众由传统的种养生产转向社会化服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年来,在松村、牛寺两个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活动10余次,培训人次近1000人,组织劳务输出100多人。宣传各项方针政策29次,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15次,聘请省核桃、蔬菜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手把手实用技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截至今年年底,王家峪村通过发展肉鸡养殖、梨树及沁州黄种植三项产业,增加收入1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510元,比2014年增加600多元,增幅达13%,如期实现了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目标。承诺的肉鸡养殖项目、梨树及沁州黄种植基地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移民搬迁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道路拓宽工程、核桃管护工程、农业技术培训、村级组织建设的十件实事件件得到落实。

通过一年的帮扶工作,扶贫工作队不仅给贫困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更多的是转变了村民的发展思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劲头前所未有的高涨。过去由于信息不畅通、缺乏知识、政策不了解、扶持不到位等因素,原来扶贫村里走出去打工的多、在家闲逛打麻将的多,现在则是想方设法创业的多,参与村里公益事业的多……

土路变成水泥路,小水渠变成宽河道,残墙断壁变成整齐美观的院墙,乱堆乱放的垃圾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干净的垃圾池,乡村环境变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设施蔬菜、肉鸡养殖、梨树种植、核桃种植、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已成为两个帮扶乡镇的主导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训,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落地,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王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