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自强能富一方天
——来自平陆县脱贫攻坚一线的报告
李敬泽

种出珍品便是金

马泉沟虽然地处大山深处,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子。打开电脑,附上"马泉沟"的域名,一下子便蹦出几十个条目。仔细一看,却个个与水化柿有关。原来,马泉沟是搭上水化柿出名的。

还别说,马泉沟的水化柿还真是好。它个大、皮薄、略圆、黄澄澄的,每年十一月采摘,经一番去皮、晾晒、深捂,冬季的风一刮,一层粉白色的霜花便从软乎乎的柿泥里透出来。咬一口,酥软香甜,几乎化在舌头上,润得灵敏的味蕾舒心无比。山西农科院深感它的神奇,拿回去一化验,哈,每百克肉泥竟含磷0.091,含钙0.024,含铁52.4ppm,含单糖39.57,双糖1.29,酸度0.884,粗蛋白2.75,粗脂肪3.17,粗纤维2.14……营养之丰富尤其是糖份大居于国内柿种之首。且具有止血润肺,降低血压的功效。无奈唐代的皇帝无比喜欢它的美味,把它赫然列为入朝贡品。就现在来说,它仍经久不衰地畅销于国内外市场。价格也出奇地高,每斤买到了十几元钱。而且常常供不应求。

按说,守着这么好的珍品,又有这样畅通的销路,如果把村里所有的地都种上水化柿,单只这一项收入,就够马泉沟人们风光富裕地花了、攒了。然马泉沟人怪得很,他们并不把这项收益看在眼里,仍然津津有味地伺弄他的农业,用那些微薄的收入来支撑家里开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策年年有利于农民,可马泉沟村的变化并不大,不少户还生活在贫困线下。

原来,马泉沟的水化柿虽然名扬四海,但却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每年十一月初摘下,去皮晾晒逢的是好天气,那就帅呆了,如遇上了连阴雨,那就倒霉透了。亟待晾晒的柿子得不到光照,便一个个发软发酸,最后坏成一团烂泥。不仅分文无收,还要赔了老本。2015年马泉沟柿子格外地好,却遇上了坏天气,一个村六七万斤柿子,就这样一筐一筐地倒掉了。故该村虽然遍藏珠玉,却没人敢把赌注全押在柿子上。

然而到了2016年,这种习惯被一个人打破了。这个人就是老实巴交的农家人杨建平。杨建平今年53岁,身子粗壮,四肢结实,性格憨厚,脑子灵活。全家四口人,有二十多亩地,两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按说,他家里应该是上好光景。但大儿子打工刚能顾住自己,27岁了还没有攒下婚礼钱。二儿子在西藏上大学,每年生活费得二万多元。杨建平和妻子属于土里刨食,紧赶慢赶,加上三亩柿子的收入,才刚刚够得上二儿子上学。老婆的高血压、自己的胃病常常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了才上医院。还有杂七杂八的门面差事。不说脱贫,就当下维持生活都困难。

多少个夜晚,杨建平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地睡不着,他想啊想啊,急转的脑子里总思考一个主题,就是如何能让自己早日脱贫,迅速致富。这个经事不多的人把自己能想的都想到了,把家里所有的优势列尽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发财路子。去打工吧,自己的身体较弱,人家不可能要。到山上挖药吧,此地药材不多,劳累一天,不定能不能挖下药材。种蔬菜吧,这里缺水路远,没有丁点优势。养家禽也不是很合适的行当。

时光转到了2016年10月,马泉沟的柿子又到了成熟季节。乡领导和村民们商议好,今年要乘着秋高气爽的大好时机,把马泉沟的柿子在新闻界好好宣传一番,全方位地扬扬这里的名气,充分地促一下柿饼的销售。哪知恰恰又遇上了连阴雨,把精心主办《观红叶、赏柿子》开幕式的人们急得如热锅上蚂蚁。

(未完待续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