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援笔如椽写大风
——赵克俭书法作品赏评

多次观赏赵克俭成册的书法结集,如见"大风起兮"于目前,令人不禁发出快哉美哉的感叹。他援笔如椽,写情趣、开意境、出气象。

笔情墨情作为美学品评的标准与章法,是美学书法情调的原则。我认为欲书者先散怀抱,任情聚姿,然后再书。赵克俭的书法有真性情,无造作之态。从书作内容的选择可看出,作者有性格、有情怀。"不泥古"、"天然"、"归于平淡"、"从容"、"定和"风骨,如此等等,带有明显选择倾向,反映出作者对"天然"、"平淡"、"从容"、的偏爱,如"幸福"、"腾飞"、"众望所归"、"梅兰竹菊"、"中华崛起"、"闲神定气"、彰显大情怀。一些字数少的书法,作为榜书,往往四尺整纸书写三四字,这就要求书写者对宏观布局有整体的把握力。通过这些作品,往往不假雕饰,信手写来,俨如一个个木讷的尊者,话不多,而性情自出,天然独具,神闲气足。平实从容是一种大情趣,这种情趣作者表现在自己实力对书写态度的把握上。无论多大尺幅多少字数的创作,赵克俭都驾驭得较好其书法多以楷书面目出现,有的尺幅达数米,书写百余字,犹为一位长跑运动员,不紧不慢,毫不懈怠。这样的作品看起来无多少起伏,但体现出一种自然平和的文人性情。

有真性情、大趣味者必开大境界。艺术境界的营造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与手段,在一定的创作态度中完成。赵克俭钟情于书法,致力于书法艺术形式的探索、艺术手段的掌握;同时,他将书法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他选择了大量关于文化的词句进行创作,表现出一位文化人的管理者、传播者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生存状态的认知,反映出作者对时代文化的呼求和自信。

文以载道,书以载道的境界在他的笔下表现得着实鲜明。赵克俭说:"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当代书法家应当自觉意识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不懈怠、不浮躁、不媚俗、坚忍不拔开拓创新"。他创作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横幅,表达的正是这种文化使命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强大的精神力量。

艺术创作有其自身规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艺术创作不能任情而发,需要用理性尺度去约束情感。他提倡"气足以已与万物相应而无所阻(曰动)。气宇乎中而不过学则(曰静)"。不激不厉,动静相生,方为上乘境界。正如孙过庭《书谱》云:"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赵克俭书作是遵循这种创作规律的,是内容与书写形式共同构筑的艺术境界,是感性与理性交融状态下的结果。他大笔如椽,从容挥洒,讲究性情的张扬,又不斤斤计较于细节的雕琢,整体营造出静穆庄严的深厚气息,其中又不乏清畅灵动的笔情墨趣。

我认为,写字者,是在写志。众多书法家的笔墨,都在坦诚的对其心志、性情与生命的感悟的表达。线条的起伏、顿挫、流转、衔接,并非简单的恣意发挥,而是基于书者对生命个体的自然情性的体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社会责任的认同,从而传达出一位当代文人所具有的不囿于小我的情怀与境界。在虚实、浓淡、枯湿、藏露等笔墨元素中不仅传达出赵克俭对书法本身的体验和考量,更表现出他对传统哲学的思考与表达,这就是在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对应中彰显中国书法知黑守白、和谐统一的诉求。书法寄情、寓理于笔墨。以抽象的书写营造意境,表达心中的情感与思想,最终达到对物我两忘精神的恒久思考。

对于书法家而言,情趣、境界、气象等独擅其一,有的则是两者兼得,最上乘者却能三者兼得。

赵克俭诸作,多庄重,少花哨;多廓大,少局促。这首先源于作者对内容与字体的选择,其次是对整体格局的把握。长篇作品"举家老少力振兴"(42页)及"举旗奋进张村镇"(30页)等等通篇的一行,自右而去,横向连绵,强化左右之间气息亦不失宽博雄浑,这种布局可以为长篇打字榜书形式的可贵探索。

时代呼唤正大气象。我们的先人从来就是表现出对细弱无力气象的鄙弃,韩愈对晋宋文学"凋耗"气象深深不满,胡应麟对中国唐文学的"促迫"气象发出沉痛的感叹,因为这些"气息"标志作品缺乏生命活力,缺乏生命关照,缺乏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文学如此,书法亦然。

大风起兮,风鹏正举。一个民族的复兴,实际上是本民族文化的复兴,具体表现为文化气象的转变。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指纹,新的气象意味着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艺术家作品彰显正大气象,呼唤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文化自信。

(赵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