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邢国忠 伊笑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核心阅读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方法,强调从整体出发,注重各要素协同整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系统观念不仅是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更是内在要求。坚持系统观念,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系统观念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思想方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这一要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运用,更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作为我们研究客观世界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强调从整体出发,在结构、层次、要素、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与整合,进而从整体上实现协同优化。系统观念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出发,全面、动态、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系统,而我们不仅能够认识系统的发展变化,还能够运用这样的认识来指导对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的改造。系统观念强调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加以把握,是全面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同时,强调要搞好统筹兼顾和平衡协调,加强内部各个要素、环节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既注重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又注重以小带大、小中见大,以系统观念整体推进,实现效能最大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系统是标志事物联系和发展特定形式的重要范畴与基本观点。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体系,其边界和运行过程总是根据环境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调适之中。坚持系统观念,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事物,把握好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分清轻重缓急,讲求时机力度,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成功实践,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注重各领域改革之间的协同与配合,避免碎片化和片面性。

整体性:着眼于社会结构和价值引领。整体性强调的是从运行之“形”和发展之“势”上思考问题、推动改革。实践表明,改革越是挺进深水区,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越要强化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性出发,增强各项改革之间的系统集成。

一是将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蓝图与导向核心。作为决策层面的两大维度,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在相互统一中为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只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好设计与规划,把工作放到事业全局中去思考、定位、实施,增强“识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要求,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结合自身实际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才能确保改革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

二是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主线与引领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全面”,集中体现着整体性的要求。从对象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局“大视野”的整体谋划,涉及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从主体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国“一盘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城镇到乡村、从政府到市场、从社会到家庭的全员参与;从方式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域“立体化”的完整体系,强调各要素、各领域、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趋势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程“开放式”的动态推进,明确面向历史新方位、时代新要求和发展新问题,需要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填补制度空白,强化健全制度体系。

三是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价值与最终归宿。改革的整体性就是以战略思维的眼光从整体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内在规定了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