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4)
“国保”寻踪---浮山老君洞

公元2006年6月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在“古建筑”山西项下的头两个条目,第一个就是“老君洞”,时代:唐-明。 2017年5月24日与老友“旅行者”相约去晋南,特意去浮山县西南不远处的张庄乡梁村,参观了这个赫然位列第六批“国保”古建筑项下的山西省第一名。

老君洞位于梁村西南隅,就在梁村南北主街南门内左侧,坐北向南濒临大街,一眼就能看到。我们去时,老君洞已经被修整一番,建立了基本保护范围。其实老君洞是一处道教建筑遗址,遗址范围内只剩一座石砌的仿木构无梁殿。

这种砖石拱券的无梁殿,明代极其流行,全国各地都有,北方似乎更多些,比较著名的比如太原纯阳宫。祁县峪口东岳祠也是砖拱券的无梁殿,其基本外观与这个老君洞很相似,也是明代遗存,不过这个老君洞砌造的很精致美观,而且保存完好。

现存的这个无梁殿,可能只是老君洞遗址的一部分,大概是老君洞的三清殿。因为只剩下它了,所以就叫它“老君洞”了。

去之前,因为也没什么准备,也没去网上查查它的基本情况,因此,看到它的第一眼倒也没怎么失望。因为这个无梁殿确实砌造的不错,单檐卷棚歇山顶;东西通面阔约10米,南北进深约8米,通高约5米;修葺一新,庄重典雅。

得益于石匠的精心设计和斫造,十分粗劣的砂石构件较为完好地残存五百多年而被我们看到。总的来看,老君洞就是一座明代砌造的仿木构石殿,而老乡也俗称它“混元石梁殿”。

老君洞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我是没看到“唐宋元”的因素,就是一座彻头彻尾的,普通的明代仿木构石砌无梁殿而已。

当然,老君洞能跻身“国保”,虽然多靠运气所致,倒也不是一无是处。

石梁殿内四壁均残存着较为完好的“黄录朝圣”壁画,通俗地说,就是模仿佛教的水陆画。从画风来看,主要是明代所作,但也可能被清代描过或局部修补过,无论从哪方面看,这壁画都与元代不着边。

不过,这堂壁画却并不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老君洞之所以在运气的基础上挤过晋国“国保”的独木桥,主要是因为它殿内残存完好的“太上显化图”,俗称“老君八十一化石刻”。

据很多官私资料讲,这部道教“连环画”十分珍惜,是“研究我国道教文化、老子哲学思想及古代美术雕刻艺术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而且还被中国第一报刊载过,总之是很不错的一组石刻。

至于网文抄录者们私自加上的“手法浪漫,栩栩如生”云云就算了,这组石刻从文物的角度讲,很一般般。因为画幅并不大,工匠们在坚硬的青石上,根本无法展开行云流水般的运作,所以谈不上是什么精雕细琢,也就是象征性的图案而已。

这组“太上显化图”石刻连环画,镶嵌在老君洞内两侧的甬道上。道教一般喜欢追求“洞窟修行”,全国各地列出很多“洞天福地”就是这个思想。所以,老君洞也营造成了山洞的形式,虽然石梁殿总面积才80平米,但它依然在进门后,先营造一个长长的甬道,显得深邃幽秘。而这组石刻就镶嵌在这甬道两侧的墙壁上,一共三十九块大小不等的青石,分割成八十余幅石刻图画。

对于这个“艺术”是不是真那么好,不大好说,物以稀为贵,价值肯定是有,反正之前我是没见过同题材石刻。但是同类的道教连环画石刻,我见过一帧。在平遥清虚观内有一块宋代“图画碑”,也是分幅线刻着道教真人成仙的故事,虽然精致度也比这个高不了多少,但是年代却早的多。

不管怎么说,就老君洞这样的遗存,特别是“太上显化图”这样的石刻,虽然算不上古迹精品,确实也值得珍惜。

在老君洞遗址上,除了这个石梁殿和其内的壁画、线刻图以外,在石梁殿的外壁上和院内,连同匾额还镶嵌着八块石刻,树立着两块明代碑。

此外,老君洞的前壁上还嵌着一块“太上感应篇”石刻,保存完好,题记清晰,和殿内的“显化图”题记一致:大明嘉靖辛酉季春(公元1561年)。

不过,这几块碑碣确实不错,特别是这块《太上感应篇》和同时的《重建混元石梁殿记》,字体古拙,颇有魏碑遗风,书法价值较高,而且保存完好,远比石殿和壁画有价值。其余几块碑碣也不错。

在石梁殿背后的墙上,镶嵌着一块残损严重的单体造像,布局较为奇特,主体布局是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座为铺地莲花座,座前左右对峙着两尊蹲狮;布局很熟悉,而且底座上有大片的“发愿文”题记,可惜残毁过于严重,不可辨识。凭印象,这尊造像可能是北朝晚期至隋的作品,也可能到唐。

在网上一体官私资料中,都没有一字提及这块单体造像,也可能是后来维修老君洞时才嵌上去的。

那么说了这么半天,老君洞是怎么被“国保”标注为“唐-明”的呢?原来,问题出在了上面提到的《重建混元石梁殿记》上面,碑文中明确记载“老君神殿始造于唐武德二年”,滥觞在这儿。

大唐皇室认老子为祖(当然,我们也认),所以唐代曾掀起一波超级高峰的“老子热潮”,大量地建造老君祠庙宫观,进而崇尚道教,这个是有史记载的。浮山老君洞如果建于唐代,那一点都不意外。

(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