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4)
尧嗣古都 浮山福地

浮山,是尧王避暑胜地、汉相霍光故里,素有“剪纸之乡”“厨师之乡”美誉;浮山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被誉为“天然氧吧”。

这里先贤如群星闪烁,熠熠璀璨河汉。尧王躬耕东山下,教民稼穑渔猎。西汉大司马霍光,三朝辅政重臣,开创“昭宣中兴”。清代贾存仁厘定《弟子规》,童蒙教化第一步,风行天下第一规。

这里蕴金藏宝,物产丰饶,是全省优质的矿业基地。昼夜温差大,粮果品质优,浮山苹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端午茶”以野生药材炒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聪牌饮料走进外交部“蓝厅”,为浮山代言。

里山川秀美,四十横岭绿海松涛,森林覆盖率达66%。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播撒革命火种,留下光辉足迹。

这里民间文化色彩斑斓,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架子鼓气势磅礴,撼人心魄;浮山剪纸历史悠久,巧夺天工;木偶表演,演绎人生百态,蜚声全国,饮誉海外。

这里是厨师之乡,美食之乡。厨师文化源远流长,浮山烧麦馆名扬京城,浮山面食“叫响”全国。

今年,浮山县大力实施“1169”战略,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地、能源革命示范区、农食文旅康样板城,全力打造沿太岳板块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临汾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贡献力量。

一把剪刀 让大千世界跃然纸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浮山剪纸造型向多元素、多样化发展,从最开始的剪纸团花、盆花等发展到现在的肖像、风景等大型剪纸,成为人们收藏和馈赠的珍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庄周梦蝶》《生肖纳福》《连中三元》《长白山松鼠》……一把剪刀灵活穿插,碎屑纷飞,叠纸打开,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缤纷盛开的花朵等,跃然纸上,如变魔术一般,令人叹服。1993年,浮山被授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2009年浮山剪纸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浮山剪纸已成为当地特色名片。“一剪高天明又亮,二剪兔子灵芝草,三剪凤凰双展翅,四剪鱼儿水中游,五剪嫦娥手中巧,六剪五百真罗汉,七剪松柏叶儿尖,八剪竹笛再剪箫,九剪仙女下凡来,十剪秋菊傲雪霜。”一首浮山民间流传的剪纸歌,道出了浮山剪纸题材的广泛。

经过民间艺人的代代相传,再加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浮山剪纸以其奇妙的创意、优美的图形,不仅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得大奖,而且还远渡重洋赴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展出,通过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向世界介绍浮山的民间习俗。

浮山县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张宁,自幼就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经过多方求学、自行创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和县级展览并入选多部剪纸作品集,他本人也先后荣获“三晋英才”“平阳工匠”“神山工匠”称号。走进张宁的工作室,墙上、桌上到处都是精美的剪纸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龙腾盛世》。

一叠红纸,一把剪刀,在张宁的巧手下,片刻工夫,一幅《福龙》便跃然而出,龙头厚重突出,龙眼动感立体,龙身自然灵动,气势十足。“咱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有吉祥的寓意在里头。”张宁说,剪纸《福龙》,由蝙蝠和铜钱组合而成,整幅作品呈现一个“福”字,寓意为“年年有福”。

浮山县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特别对剪纸艺术的发展投入了更多的财力和物力。2006年浮山剪纸艺术家郑洪峨创建“东方艺术博览馆”开馆,该馆2010年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浮山剪纸博物馆。

浮山剪纸博物馆中的民风艺林厅,主要展出浮山民间剪纸,代表作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等;艺海拾珍厅,展出的是郑洪峨一家四代多年来创作的剪纸作品,代表作《二十四节气图》《老子八十一化图》等。“剪纸也要跟着时代潮流走,内容和形式都要契合当下。”郑洪峨的弟子乔秦说。乔秦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浮山剪纸市级传承人,他尝试从社会现象和时代热点中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创作了名人肖像、航天、消防等系列作品,为浮山剪纸艺术剪出一番新天地。

一个木偶 送欢笑进入千家万户

浮山木偶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精湛的舞台艺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编成剧情搬上舞台,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而吹胡子瞪眼,时而坐卧,时而踱步……”线随指动,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在表演者手中像是被注入灵魂一般,立刻“活”了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木偶戏又称“小戏”或“傀儡戏”,相传是由殉葬木俑演变发展而来,历经千百年不衰。浮山木偶以活泼生动的表演形式、脍炙人口的唱词唱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和喜爱,被誉为“中华一绝”。

2009年,浮山木偶戏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近年来,浮山木偶推陈出新,编排新剧目,参加文化进万家活动,多次走上央视舞台。

今年81岁的浮山人吴春安,是浮山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他从16岁学习木偶戏,牢记师傅王绍禹教诲:窍门可以请人指点,功夫全在个人钻研。

吴春安用“有口无口口代口,是人非人人舞人”来形象诠释“提线木偶”的生动内涵;浮山木偶集杖头、提线表演为一体,可同台演艺,节省人力;一个人可以完成几个不同角色的表演技艺,唱、念、做、打,无所不能;浮山木偶既可表演古装剧,又可表演现代戏剧、小品,还可表演民族歌舞、杂技等高难度动作,尤其擅长表演神话故事。

40多年的木偶戏表演之路上,吴春安曾在《通天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半夜鸡叫》《三对面》等戏中,塑造了近百个古今中外性格迥异的角色,演出中舞拳弄棒、抖袍提袖、甩稍摆翅、耍扇抛彩、卸帽脱衣等,每一个动作都操纵得娴熟到位、逼真动人。“浮山木偶以其活泼生动的表演形式,脍炙人口的唱词唱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和喜爱。”吴春安说,浮山木偶表演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适宜走乡串户,送戏下乡,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学校,把欢乐和笑声传递给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们。

2019年,经过重重考核,浮山青年乔玉晨拜入吴春安门下学习浮山木偶技艺。2022年在乡宁县云丘山召开黄河论坛,乔玉晨表演了一段浮山杖头木偶剧《长绸舞》,长绸变幻莫测,恰似仙女下凡飘飘欲仙,惊艳了观众。

乔玉晨今年28岁,作为浮山县木偶第五代传承人、临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先后参加了2020年和2022年cctv17栏目乡村大舞台表演,2021年参加省、市庆祝建党100周年乡土文化能人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希望非遗木偶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习木偶戏。”乔玉晨说。

一碗拨面 暖肠胃更成致富招牌

浮山县面食文化丰富多彩,因其独特的刀拨制面工艺与精湛的烹饪技艺广受食客赞誉。2020年,山西省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正式授予该县“山西刀拨面厨师之乡”荣誉称号。

浮山人一天的生活,是由一碗面开启。自古以来有“中国面食看山西,山西面食看平阳,平阳面食看浮山”的说法。

县城里大街小巷的饭馆、夜市灯火通明的大排档、村乡间热闹集市的路边小店,随便进一家,或点几味菜肴,或来点小酒,润润肠胃,激活唇齿间舌面上的全部味蕾。酒意微酣时,喊一声“上面”,店家即刻就会捧出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可心可意的面来。

浮山人爱吃面食,浮山人更善于做面食,仅面条的做法就不下几十种,可谓是“面面俱到”:手擀面、刀削面、刀拨面、拉面、犁刀面、扯面、饼丝、拉条子、拨鱼儿、猫耳朵、狗舌头等。倘若加以烹饪,蒸煮氽拌涮,煎炒烹炸焖,用不同的佐料、菜肴做出各种花样的面,令人百吃不厌,流连忘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