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一餐一饭 心有所栖
邓焕彦

很多时候,通过做饭来表达爱,最为直接、有力。

自幼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于做饭向来无师自通。日日眼见大人烧火做饭,天天自己耳濡目染,不经意间便照猫画虎学会了。小孩子们在一起玩做饭游戏,称作“管窑窑饭”,就是模仿大人作为。当然,农村这些饭都是地道的农家饭,简单至极。食材不外是土豆、南瓜、白菜、豆角、玉米面、豆面、白面、榆皮面,调料是一以贯之的食盐、花椒、黑酱、陈醋、辣椒,做的也是和则饭、擦圪蚪、汤面、谷垒、窝头之类的简单饭食。我儿时看得最多的是妗子做饭,她天天从早到晚不慌不忙站在西角狭小的厨房里,把一堆食材做成可口饭菜,滋养劳作的家人和上学的孩子。我时常感到困惑,寻常食材、少油少料,她做出的饭菜怎么就那么香!如果说我做饭也有启蒙老师的话,妗子当之无愧。

我从读初中开始自己做饭。那时,父母都在离家十里之外的地方工作,家就交给了我这个13岁的孩子。每天放学,其他孩子悠闲自得边走边玩、进门即食,我却火急火燎跑回家,自己生火做饭。烧火、坐锅、切菜、淘米……一套动作由笨拙到娴熟,由娴熟到生巧,回头想想暗自窃喜,自己当初怎么就那么“能”呢?中午晚上还好,时间相对充裕;早晨时间太短,不等做熟就到上课时间。没办法,后来只好晚饭多做一点,次日早晨放学回家一热就行。好在母亲每次回家都会蒸一笼窝头,足够我吃几天的。

工作以后,再不需要自己生火做饭,感觉幸福多了。到点拿碗筷到食堂打饭,大家一起蹲在院子里进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吃罢饭,回到宿舍躺在床上两腿一蹬悠哉悠哉。不过,当时是吃供应粮,我们这些小伙子常吃不饱,便相约到街头为数不多的几个小饭店买面或饼子吃。经常跑那些小店,慢慢看会了炒菜、削面。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曾经与老主任一起在食堂帮忙一周,是他教会我和面如何做到盆利、手利、面利“三利”和面软面硬之法。

结婚后开始小家庭的生活。夫妻俩下班回家,你生火我买菜、你炒菜我擀面,齐动手同做饭。日子虽然普普通通,却也乐在其中。生活一天好过一天,家里客人你来我往不断,免不了要炒菜招待。尽管我较妻子厨技略逊,可做饭之责理应由我承担。黄瓜拌粉皮、炒豆腐、炒鸡蛋、木耳肉片……都是手到擒来的待客常做之菜,也不怎么费劲。后来总觉得家里待客不上档次,有客即到饭店,虽价格不菲但省事又排场,故而自己动手越来越少,做饭水平越来越差,最终混成“甩手掌柜”,一切由妻子代劳。

真正意义上的做饭,是在女儿婚后。她在遥远的他乡建起自己的小家,我们两口子每年都会去小住一段。平日里,女儿一家的生活都由她的公婆精心操持。尤其亲家母,做的一手好饭菜,同化了女儿的味蕾,形成上党风味与津门风味的结合体。一到我俩过去做饭,就发愁了。为了让大家吃好,我开始通过抖音学做饭,收藏了许多视频。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后,顺便采购当日食材。下午3点多开始着手准备,整整一个下午,一心一意想花样,聚精会神去做饭,总想让孩子们一回来即吃到可口饭菜。可往往事与愿违,尽管尽心竭力,但常有疏漏,那味道根本不是想象中的味道。偶尔误打误撞做好一顿,外孙女们多吃几口,心里瞬间如释重负;小嘴一夸,所有苦累立刻化为乌有。

想想,过去做饭,粗茶淡饭,饱腹即可;现在做饭,科学搭配,讲求营养。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让孩子们美滋滋地吃上他们喜欢的饭菜,也是老有所为的一大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