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根本原则和价值遵循,确保了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确保了党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确保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全党增强政治定力的重要基础。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对共产主义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党不断增强“走自己的路”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党增强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进其守正创新,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仅确保了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而且充分激发和展现了党的领导优势、执政优势和治理优势,领导中国人民建构了“中国之制”、开创了“中国之治”、创造了“中国奇迹”,领导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始终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既解释世界又改变世界的生动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百余年来,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党的发展全过程,坚持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统一,不断激发了全体党员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思想自觉。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坚持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引全党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决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党在批驳错误思潮中坚持正确理论,不断推进创新,用创新理论的生命力更好地驳斥错误观念。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路径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帮助全党形成科学的认识视角,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政治自觉。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自成立以来,为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提出一系列要求,聚焦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持续发力,以推动全党坚定理想信念、严密组织体系、严明纪律规矩。始终重视以党的创新理论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强有力的举措解决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政治行为不端等突出问题,从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增强行动自觉。思想就是力量,党高度重视用党的创新理论广泛凝聚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历史合力。党坚持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全党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科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决同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政治路线的言行作斗争。善于运用最新理论成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各种风险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善于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既注重解决好出现的新问题,又注重解决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要自觉肩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主动和思想主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两个结合”,将“六个必须坚持”灵活运用于理论创新的全过程各方面,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生长发展的土壤更加肥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始终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立足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我们要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注入鲜活力量。
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加大对重大理论问题、实践课题、历史经验以及理论创新规律研究总结的力度、深度、广度,深刻阐释这一科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发展脉络,深刻阐释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哲理学理,从而整体性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三个重大时代课题,而且深刻回答了诸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系、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法治社会、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建设等问题,形成了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