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领悟历史决议筑牢信仰之基
——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论坛”发言摘要

(接上期)现在看来仍然十分精辟。同时,决议特别强调不要否定一切,犯了这些错误的同志并不是一切都错了,他们在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反蒋战争等问题上的若干观点,同主张正确路线的同志们仍然是一致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逐渐展开的特殊背景下作出的。决议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坚决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尤其强调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这有利于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实际也有利于改革开放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展开。

前两次“历史决议”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树立了一个清醒、冷静的榜样。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两次“历史决议”面对的是历史,其实又处处回应的是现实。从两次“历史决议”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也可以看到处理历史问题的态度。从思想方法维度看,两次“历史决议”蕴含的人民立场、唯物史观以及对历史采取分析态度的辩证法都没有过时,时至今日仍然需要我们坚持和遵循。(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筑牢信仰之基

(史春风)

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全党智慧的三个“历史决议”,充分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有特色。这三个“历史决议”起草和通过的过程,都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产物。

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最早起草者任弼时,根据1941年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的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起草。

1944年的初稿完成后,经过了胡乔木、任弼时、张闻天等政治局委员多次修改。1945年,毛泽东又在张闻天的稿子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七次修改。六届七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的决议准备委员会,成员包括任弼时、刘少奇、周恩来等八人。六届七中全会召开初期,又有很多党的高级干部参与此次决议的修改和讨论。

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了近两年,组织了多轮大讨论。

1980年10月发给各省(区、市)的决议草案的讨论稿达112页、5万字,这场“四千人大讨论”的实际参加人数更多。邓小平评价:“这个决议是相当认真也相当仔细,总的说来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诞生过程更是汇集了党内外人士的集体智慧。

文件起草组整理形成了75.3万字的汇总本,党内外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议征求意见稿反馈了1600余条意见和建议,决议稿初步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547处,反馈意见吸收率达24.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引领文件的起草,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前形成了决议讨论稿。与会同志又分成10个小组,在三天里围绕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和决议讨论稿共提出修改意见138条,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对讨论稿作出22处修改。

信仰不仅要写在旗帜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我们党以优良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态度起草和通过这三个“历史决议”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事业的忠诚、责任与担当。

这三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奋斗前行的号角。深入学习这三个“历史决议”,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以更深入地倾听历史的回响,可以远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可以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未来。(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