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坚守初心 英雄无悔
——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96岁老战士高晋文

夏日的清晨,阳光洒满大地。在晋中市城区福泰小区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高晋文坐在轮椅上,打量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军功章上泛起缕缕金光。

环顾这间不大的屋子,整齐地摆放着沙发、床、书桌、柜子等几件简单家具,这就是高晋文离休后待得最多的地方。馒头、白开水,高晋文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

“13岁担任村儿童团团长,22岁光荣入伍,参加过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等战事……”近几年,高晋文的记忆力出现严重衰退,忘记了很多事,但谈到战场上的过往,却历历如昨。

1925年8月,高晋文出生在武乡县贾豁乡桃峪村。1938年,年仅13岁的他参加了本村的儿童团,并担任团长。这期间,年幼的高晋文带领着儿童团的团员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为八路军送信、带路,成为活跃在火线上一支特殊的“娃娃兵”。1942年,日军攻占武乡,高晋文先后参加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和地方武装联防队投身抗战。

从小到大,高晋文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参军。1946年4月,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22岁那年,我带领20多个年纪相仿的小伙子步入军营,从一名抗日干部成为太行军区独立一旅的一名普通炮兵。”高晋文告诉记者,当时部队装备简陋,全班只有一门迫击炮,不少战士面对射击诸元、曲线抛物、滑膛撞针等专业术语一头雾水,只能跑运输搞勤务,但喜欢挑战的他横下心来勤学苦练,很快摸清了迫击炮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伸出一个指头是多少距离,瞄准后大约有多少米能打到敌人那里,你心里必须得有数……”谈起昔日的射击场景,高晋文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比划起来,饱经沧桑的脸上流露出兴奋的神情——那段记忆带给他的不仅是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一生的荣光。

入伍不到半年,高晋文就练就了“百发百中”的迫击炮技能。此后,他作为9纵27旅81团炮兵连战士,随军转战南北,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于1948年淮海战役中火线入党,并有幸参加了正规的炮兵集训。1949年渡江战役中,他三发三中将敌人修筑在江心的工事炸毁,保证了大部队安全渡江作战,因此荣立团一等功。在两广战役中,他只身俘虏敌人近200名,荣立特等功。

“最险的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过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敌人的生死较量,让他养成了胆大心细、机智灵活的作战风格。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保家卫国,1951年3月,高晋文同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一起,高唱着战歌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上甘岭战役,597.9高地和537.7高地,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也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次战役。”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在43天的激战中,美军先后投入6万余兵力,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余辆坦克,向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动900多次冲锋。

“那时我是15军45师135团炮连指导员,由于连长负伤转移,我一人军政工作一肩挑……”战场上,抱着“人在阵地在,寸土必争”的信念,高晋文挑起迫击炮手、军事指挥员、思想指导员、后勤保障员等多个角色,带领连队进行了43天的惨烈战斗,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进攻。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