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郑洪峨,1943年出生,现年79 岁。从小受母亲影响,喜欢民间剪纸。1963年高中毕业后,我当了刻字工人,手中有一 把锋利的刻刀,业余时间,一边学习民间剪纸手法,一边刻置一些心中的图案,时间长了,就摸索出 一些剪纸道道来。70 年代初期,我创作的一些剪纸作品,入展全国性 美展,有些被报刊杂志发表。大大地提高了我学习民间剪纸的积极性,一个爱好,竟成了我一生中的艺术追求。
1984 年,全国剪纸研究会在临汾成立,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并担任首届研究会理事,山西剪纸研究会副会长,2005 年又担任山西 省剪纸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2006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届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2014 年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委员会授予我“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2021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我“终身成就会员”最高荣誉。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浮山县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
浮山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东缘,西接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连安泽、沁水,北接古县。
这里有尧王避暑圣地尧庙山森林公园,有国家级文物老君洞石梁殿,还有道教清微观和元代文庙,这里有天下第一弟子规作者贾存仁出生的佐村圣地,北王乡史壁村还是当代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祖籍地。民间文化锣鼓、民乐、木偶、高跷、花鼓、抬高、旱船、龙灯、狮子舞活跃在山庄卧铺,至今民间民俗活动还保留着一些民风乡情。
丰富多彩的民间剪纸更加绚丽 多彩,1993 年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中国民间剪 纸之乡”称号。
今天给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刀尖上的温馨》副标题是《再论浮山县民俗与剪纸》。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由于受儒教、道教传统思想的影响,各种礼仪习俗互相融合、传承渗透,呈现着较深的社会根源和文化底蕴。
各种节日,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生日庆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这些活动中所遵循的风俗习惯,办事程序,规 模大小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道德内涵、文化积淀。人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风俗习惯也是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加深感情交流,促进家庭和睦,加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存在不同的风俗习惯,各民族、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民俗民风,就浮山而言,东西南北、十里八乡都有不同的风俗和办事程序,因此就有“豌豆园、麦芒尖、十里风俗不一般”之说。 长期的、反复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自然形成许多为大家所公认,所共同遵循的风俗习惯,各种社会习俗,有的出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的出于人们某种美好的愿望,有的是为了求个吉利,有的是美化生活。因为风俗习惯往往扎根和流行于民间,所以它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人们为了履行、表现、宣传各种不同的风俗,总是选用简单、灵便、经济适用的形式,使大家易于接受,易于掌握,从而生活化,进而艺术化,剪纸便是为历代人们所习用的一种形式。一把剪刀、一张纸,人人能动手,家家用得起,这也正是剪纸艺术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所在。民俗与剪纸的关系,我的体会是:民俗产生了剪纸,剪纸丰富了民俗。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浮山民俗与剪纸。
第一: 节令节日风俗中的剪纸应用。
正月 30 晚上,农家户户不点灯,因为这天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人们最讨厌老鼠、最怕繁殖,于是,妇女们用剪纸编成了这样的寓言:老鼠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突然猫君出现,一声吼叫,被猫聚歼之,老鼠的美梦彻底的破产,这个寓言剪纸大快人心,家家剪、户户贴,由于剪纸的渲染,久而久之便成了民俗。《老鼠娶亲》剪纸,是浮山民间艺人张翠萍的得意之作。
春节,是我国农历初一的开端,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就拉开序幕了,浮山流行的民谣是“二十三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斤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城里走,核桃枣买几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