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不忘初心再扬帆
——记浮山县响水河镇东陈村村民李逢华

花木争艳,光影缤纷。走进浮山县响水河镇东陈村,古旧淳朴的四合院,淡雅古穆的石质节孝牌坊,古媚灵秀的砖雕、石雕、木雕、训蒙文等物质文化遗产,让来到这里的游客心底涌出一股恋旧的意兴和古老的情怀。“东陈村是个古村落,村里的文物古迹多。村后大庙有一座,街头小庙十二座,实木牌坊有四座,古柏大槐二十棵,四合院子十七座,个个独具特色。”东陈村村民李逢华为该村自编的一系列顺口溜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龙角山下古村落,耕读传家秀才村。”东陈村虽然是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但自明、清以来,却是个崇阶峻职、高官迭出、冠带尊显的地方。上有九卿朝臣,下有署衙县令,文有中宪大夫,武有五城兵马司。今年73岁的李逢华,是一名拥有36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担任过16年东陈村“两委”主干。李逢华为出生在这里而自豪。他说,这里的明清民宅到处都散发着历史幽香,有着深邃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肌理。

独特宣讲 牢记使命通民心

李逢华虽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东陈村历史建筑“保下来”“活起来”。

多年来,李逢华以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拳拳之心编写了许多快板、诗句,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东陈村的历史文化。作为一名从村党支部书记任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他时刻关注着村里的发展,对继任的4任村党支部书记齐心协力为村里谋发展的势头更是连连称赞,还特意作了一首诗:“水泥路,宽又平,路旁也把路灯安。街道平,排房新,行人车辆数不清。不管早晨和黄昏,城市乡村难区分。”他的认可对年轻人是极大的鼓励。

为激励自己,督促他人,李逢华编了一段快板:“党的宗旨莫忘了,为人民服务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纪律牢记心中……”

东陈村的麒麟影壁、“贪”字影壁、“福”字影壁、“寿”字影壁,石牌坊、石狮子、镂花木雕、窗棂雕花雕工精湛,构图和刀法均有独到之处。还有大型砖雕壁画,如“丹凤朝阳”“竹鹤为友”“松下鹿鸣”“灵山青松”等都是精美艺术品。李逢华对每一处的讲解都深入浅出、令人回味。

义务导游 语言活泼接地气

东陈村是一个明清时期名仕辈出的古村落,遗存至今的古建筑就有27处58座,最早的有600多年的历史,201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抢救保护古村落”,2016年被住建部命名为“传统古村落”,因此,有很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然而,面对一座座沉默的古宅院,他们却一脸茫然。

为了更好地宣传家乡,李逢华查阅了《临汾市志》《浮山县志》《浮山民间故事集》等资料。经过几年的学习、钻研,他对东陈村的明清宅院、门楼影壁、祖训家训了如指掌。他用带有方言的独特讲解,让东陈村的几十处古建筑、上百处遗迹得以焕发生机和活力,为发展东陈村的文化旅游起到积极作用。

东陈古村清代砖雕格言,现在保存完好的有六节短语,都属于训诫后人的人生格言。其中有一则雕刻于乾隆四十七年州同李维纪小道院里的廊房南壁上。短语选自《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这则短语通过他一字一句地讲解,让人耳目一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从能食到弱冠的不同年龄阶段,要学习不同的礼仪、不同的知识,要知礼仪懂规矩。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李逢华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布于村内新街古巷,随叫随到,不计报酬免费为前来观光的游客解说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他说,“这里见证了一个官商家族绵延600余年的兴衰历程,我希望东陈村能成为一个民俗博物馆,被历史铭记。”

乐于奉献 扶贫帮困暖人心

除了宣讲政策和义务导游之外,李逢华在村里还是个“热心肠”。村里修路时不仅义务看工地,而且还动员全家捐款两万余元;每天推小车到5里外的工地为建铁塔的工人送水送饭;下雨天给从外地来做生意的小商贩提供食宿;经常帮助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等,急人所急,帮人所困。

东陈村村民李德仁患有智力残疾,村里给他家安装了光伏发电板,电力部门每个月会将500元左右的电费补贴打到他的卡里,而每次都是李逢华骑摩托车带他到镇上取钱。

东陈村党支部书记温金锋说:“多年以来,李逢华把李德仁及其瘫痪的父亲当作自己的亲人,不厌其烦地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并在其父亲去世后,协助村‘两委’安排好后事。”李逢华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点点滴滴,村里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提到他的名字,乡亲们连连称赞!

李逢华说:“为群众服务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我现在身体还行,就想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东陈村的发展贡献一切力量。”

(王长波)
(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