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弟子规》文化在浮山

浮山县张庄镇佐村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却因《弟子规》成了闻名十里八乡的文化名村。近日,记者走进浮山,了解《弟子规》在浮山的历史和文化。

“弟子规摇篮,贾存仁故里”,走进浮山县张庄镇佐村,村门楼两侧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14年前,贾存仁的墓被意外挖开后,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多次走进佐村,深入挖掘《弟子规》文化,努力把《弟子规》打造成浮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贾存仁和他父亲的墓被发现后,两块珍贵的墓志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更引起了我们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高度关注。”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奇志介绍,“两块石碑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弟子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

2008年夏秋之交,佐村修建铁厂,打地基之时挖出古墓葬一座,盒子石碑两块,经现场人员辨识石碑主人为贾氏,便立刻通知佐村村民。佐村人都姓贾,村民闻讯赶到后,只见墓地上放着几堆骨尸和两块石碑,村民把石碑拉回村里,把几堆骨尸寄放在了荒野土崖下的一间土窑洞里。

消息迅速传开后,张奇志迅速组织成立了研究小组,带领精兵强将对石碑进行了破译。经过数日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两块石碑,一块为贾存仁的墓志铭,另一块为贾存仁父亲贾皇宝的墓志铭。据清代光绪版《浮山县志》载:贾存仁,字木斋,浮山佐村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著有《等韵精要》及《弟子规正字略》诸书行世。

《弟子规》是一本外修行为内修心性的典范作品,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之美誉,已被天下华人所熟悉和诵读,还被称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的思想精华。

史料记载,《弟子规》原名是《训蒙文》,作者为清代降州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后于乾隆年间经贾存仁重订并改名,所以出现清版《弟子规》署名为“降李毓秀州原,浮山贾存仁重订”的双排名现象。十几年来,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和以山西师范大学仝建平教授为主的诸多专家学者对石碑及历史资料进行了研究、考证,召开数次专题研讨会,肯定了贾存仁对《弟子规》的重大贡献。

十四年来,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各方专家学者等为了弘扬《弟子规》,付出了很多辛劳。但是,这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大影响的先贤贾存仁,尸骨被挖后,竟一直无法入土为安。

贾氏族人贾在臣说:“族谱记载,贾存仁为贾氏13世,我为17世,每次想到先辈仍然无法安葬,心里愧疚难受。”

贾在臣介绍,今年清明前夕,在社会各界、铁厂和村民的努力下,先贤贾存仁的尸骨得以顺利安葬。入土当天,200余人参与并见证了贾存仁及父亲入土为安,浮山县委宣传部、三晋文化研究会、文旅局、文联等单位的同志也来到现场,见证了这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安葬仪式。

“作为贾氏后人,一直觉得非常愧疚,今天先祖贾存仁得以重新安葬,我们心里安慰多了。”贾在臣说,“希望我们族人能够团结起来,努力把贾氏祠堂进行修缮,不能让这些文物毁坏在我们的手中。”

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盖丹是《弟子规》文化的研究者和收藏者。十余年来,他无数次走进佐村,探寻国粹《弟子规》在浮山的历史印记,想方设法收藏了近百份研究《弟子规》文化的拓片、画像及各种版本的《弟子规》书籍等资料,为研究《弟子规》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张奇志表示:“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我们浮山,关注贾存仁,因为《弟子规》不仅仅是我们浮山的文化,更是中华的文化、全世界华人的文化。”

(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