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我的入党故事 —— 一堂课·一生情
◆ 盖延敏

百年奋斗路,故事一串串。我从一个不更事的少年,已经进入了老年阶段,依然从事着地域文化的研究工作。拐杖在手,使命在肩。一颗红心,立党为民,天下为公。

回想1975年,党给了我政治生命以后,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所承担的使命责任,可总结为一生干了一件大事:“忠诚党的文化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浇花护树,以培养学生为业,以宣传挖掘文化遗产为使命。淡泊名利,而以文载道”。虽是普通的小人物,但在文化教育战线上,也成就了一番事业,书写了无悔人生。我愿把我的入党故事,与同志们一同分享,讴歌伟大的党,叙述自己平凡的奋斗故事。

1975年,在梦想起飞的山西大学,以姚奠中先生为榜样,终生奋斗不已,要活出个人样给自己看。我是第二批工农兵学员,也是临一中高中老三届学生,教了8年学以后,以无限忠诚的教育事业为硬项;优秀党员模范教师为条件,被推荐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姚奠中先生代中国文学史课程。他有一个讲课特点,就是从来不带讲稿,只拿写提纲的小纸条。然而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开口成章。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先生讲的“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桃花扇”,至今还记忆犹新,介绍作者,分析剧情,演员唱词,旁白,以及作家评点说起来,口似悬河,又似山涧流水,倒背如流。先生此等童子功,让我敬佩不已。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姚先生的真功夫学到手,以老人家为榜样,活出个人样给自己看。心中有了偶像,就有了力量。姚奠中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是中文系的系宝。他的一堂课和我结下了一生情缘。

有了榜样,就有了方向。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心有所信,方能弥坚,心有所信,奋斗不止。姚先生优雅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方法,渊博的知识积累,让我敬佩不已。为了游学知识的海洋,我独创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课采用记要法,就是教师讲一句或几句,记一个关键字或关键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以听课,做到专心致志。课后别的同学对笔记,而我一看关键字词,就能把把教师的讲稿背过去,这是第一招。二是背读法。我有较强的记忆力。凡是经典文章只要读三五遍,就能记在脑海里,用这种方法我经常出现在教室,楼道,树荫下,反复背教材。像古典文学、文艺理论等大本头书都能背过去。那时我已到而立之年,算是班里的老大,同学都叫我老班长,他们不服气我能背大本书。我就把书交到他们手中,叫他们说哪一面,然后背给他们看,这样才是他们知道老班长真有背书的功夫。三是分清精读和浏览的关系,像四大名著要精读,一学一句地研究攻读,至于一般的小说和文艺作品则是一目十行浏览一遍,知其梗概,这就是不求甚解的含义。我精读的书不多但管用,浏览的书很多,扩大了知识的广度,我想学问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沉淀积累起来的。四是重视写作实践,从阅读中我体味到不同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体会到运笔的思路和行文的方法,因此每次作文,或是每次发言总能获得好评。五是师古而不法古,不拘泥于一种创作模式。尽管我能背书,但每次考试总能获得发挥独特的褒奖。这就是活学活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六是摘录精句精段法,要有个小本子,常记些心得体会,摘录一些经典名句名言。读书要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学习要手脑并用,要每天得有每天地收获,日积月累就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书写传奇。

我只是一介书生,一个老农的孩子,没有靠山,也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生活也很清贫。但我心有所信,就克服了所有不利条件,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干出点名堂,回报党和人民给我的学习机会。至于生活只要过得去就行,工作上高标准要求自己,不做普通的教师,要做就做名师。以自己所学书写精彩人生。

1978年毕业后,我分配到母校临汾一中。一中是全区重点中学,决心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回报党的培养。让自己青春的活力荡漾在临一中的三尺讲台上,为祖国育出栋梁人才,书写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在临汾一中的日子里,我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一中每篇课文都要集体备课,每次我都要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案,每次都被同行采纳,都说用起来得心应手。为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每篇课文基本上达到能背的程度,反复研究四五遍。第一遍理清大意,第二遍梳理脉胳,第三篇找出关键词语,关键段落,第四篇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第五篇背读课文。由于研究上下了功夫,所以我的讲课深得学生的欢迎,教学日志上写得都是最好的评语,诸如“教法灵活”、“知识渊博”、“教语精当”等等。很快得到高中语文教研组、地区教研室的重视,在全校举办了示范教学。记得那次示范课内容是单元逻辑知识,由于自己准备充分,驾驭教材轻松自如,教学互动气氛热烈,板书精当,摔开课本自信讲,自然效果很好。听课的教育局领导都称赞讲得好,听课的同行们都伸出大拇指,语文组长罗其丹说是十分难得的好教师。其实我是以国学大师姚奠中为榜样,课在心中,话在嘴边,口若悬河,提纲挈领,从容道来。从此我就成了语文组的年轻骨干教师。

人到中年乡外忙。我由于子女多,老父亲得了癌症要做大手术,又有责任田,生活十分拮据。为了生活便提出了回县教学的要求,那时浮山中学校长毛国栋也多次到临一中要人,希望我能回县执教。经过地区教育局的研究终于圆了梦。走前的日子里,那情景十分感人,语文组的老师纷纷送来接济的财物,邀请我吃饭。并且语文组的全体同志与我进行了合影。这在临一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出现了临一中教学史上的传奇故事。教导主任李国辑老先生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同学反映很好,这么好的老师要调走真让人痛心”。

回到浮山中学,成了语文教学的带头人。教法日趋成熟。教学时间的把控越来越科学,有几次示范课刚布置完作业,刚打下课钟,时间掌控得无懈可击。课堂气氛的把控也十分热烈,问得适时,点到好处。浮中是浮山县的最高学府。学校领导推举我作语文示范课的典型。作为典型我尝试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本班讲,它班讲;不同年级讲,不同班级讲,全校公开课,全县公开课。讲课类型:一课一得,一课一练,讨论型,互动性,抽查型;单元教学、逻辑教学,语法教学、复习课教学等。听课对象小到语文组,大到各学科教研组,全校老师、全县老师代表等。由于采用了姚奠中教学法,所以教学效果越来越好,驾驭教材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上了几十节示范课,老师评价都很好,起到了教研活动的推动作用。对我影响的最深的是县委书记安永全听课后,急步走在讲台前,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讲得好,讲得好!”这是我得到的最高荣誉。由于在教学研究上下了功夫,在背读课文上下了功夫,在采用姚奠中教学法上下了功夫,我获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教学研究科研奖,填补了浮山中学没有科研奖的空白。我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应该尽的一份责任,成为一个教学能手,并没有什么惊奇,是每一个教师应奋斗的目标。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我高兴,我幸福。

2007年10月,告别了教育事业。退休这只是一个华丽的转身,2008年我就融入了浮山地域文化的研究事业,开始整理挖掘浮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加入了三晋文化研究会,成为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2008年算起,至今已十三个年头。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有奔头,岁岁年不停闲。在此期间,我写了四本著作。2008年写了《第二个春天》,2012年写了《盖延敏文辑》,2015年又出了《笔耕录》,2020年出版了《黄花岭集》。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评价这些书时说:“将这一本本像砖头一样厚的书放置在案头,再一页一页翻过,你就看到了浮山的历史和文化,你就了解了浮山是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当你知道了这些,作为浮山的文化人就感觉到了自己肩头的分量。”

姚奠中老师虽然走了,但老人家的授课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真是一节课一生情永志不忘。谨以此作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礼物,以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