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卫琦
八月的尾巴,夏燥渐行渐远,秋凉悄然而至。西安的曲杨与爱人一同自驾出游,从西安一路向北,在临汾游玩时特意去了一趟浮山,只为吃一顿当地的特色美食——烧麦。
原来,曲杨的爱人早就听临汾一位美食达人介绍,在浮山有一家远近闻名的烧麦馆。“店虽不大,但老板手艺一绝,制作的烧麦鲜美可口,还很实惠,高峰期还要等位。”爱好旅行和美食的夫妻二人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记者来到这家烧麦馆。店内,古色古香的装修简单大气,“北京都一处传人”的招牌道出了这家烧麦馆的历史味道。
相传,在某年除夕,乾隆微服私访,半夜归来后饥肠辘辘,碰巧在宫门外找到一家正在营业的浮山烧麦馆。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题下“都一处”,并命人制成牌匾赠予烧麦馆,烧麦由此在各地发扬光大。
清光绪年间,浮山人李德山在“都一处”做掌勺东家,继承烧麦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如今已有四代传人。
35岁的李金定就是第四代传人。“我的手艺是爸爸教的,小时候放学后就跟着他在厨房打下手,从和面开始一步步学。”现在,每天8点,李金定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烧麦皮的做法很讲究,要先用开水和面,饧一个小时后,将面团揪出一个个小面剂,用特制的擀面杖把面剂擀成饺子皮大小,把面皮再叠在一起压成花。”李金定笑着告诉记者,他手中的擀面杖可是爷爷留下来的宝贝。在李金定看来,烧麦制作技艺不仅是他安身立命的手艺,传承至今发扬光大是他的使命。为此,他把烧麦操作间从厨房搬到大厅,现场向顾客展示烧麦制作技艺。“压花最考验技术,我现在一次最多能加到15张,好多顾客来吃饭就是喜欢看我干活。”
李金定平均每天制作烧麦要用近15公斤面,可蒸70多笼,人多时一天要站14个小时,制作的猪肉、牛肉、羊肉馅烧麦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都一处”的味道。
不到11点,74岁的周雪花老人就来到烧麦馆“占位”,“昨天打电话预订的,今天还是不放心,就提早来了,今天我们几个老同学要在这里聚会。”站在操作间的玻璃前,看着李金定娴熟地操作着,老人的回忆涌上心头,“我以前跟他爷爷李凝瑞都在供销社食堂上班,烧麦是李师傅的拿手绝活。吃了这么多年还是吃不腻,小伙子跟他爷爷做的是一个味道,几天不吃还想得慌。”
为让顾客吃上新鲜热乎的烧麦,客人点餐后,李金定才现包现蒸。12点后,客人陆续到来,烧麦馆内热闹了起来,李金定也加快了手速。
历史赋予食物以灵魂,美食彰显历史之内涵。如今,作为地方特色美食,烧麦已然成为浮山对外推介的“形象大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