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之作,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近年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华人都掀起学习《弟子规》的热潮。《弟子规》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践行,是童蒙养正、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规范和对照自我的经典。
图为徐村《弟子规》文化墙
贾存仁(1724—1785),字木斋,号余田,山西浮山县张庄乡佐村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副榜。他出生于耕读之家,主攻宋五子及诸理学书,精通韵学,著有《等韵精要》《音汇》《诗韵考源》等书,曾游学京师,参与修编《四库全书》;他以《论语》为指导思想,以《三字经》为创作模式,修订改编了李毓秀编著的《训蒙文》,并定名为《弟子规正字略》,简称《弟子规》。
2008年,在山西省浮山县挖掘出的清朝坟墓中发现了贾存仁的墓志铭。经省市专家考证,这块墓志铭是由贾若芾、贾若蔚等人于嘉庆四年(1799)九月十五日所立。从墓志铭中可以得知:贾存仁生于雍正二年(1724)二月二十二日,卒于乾隆甲辰年(1785)三月七日。其夫人比贾存仁年长一岁且长寿,77岁时离开人世。之后,先逝的贾存仁与夫人合葬,其子女及后人撰写了这块墓志铭。这块墓志铭就是贾存仁生平经历的最好佐证。
墓志铭记载:“先生之游京师也,馆于济南周林汲太史,维时朝廷开四库书馆,命词臣釐订古籍。太史领修,有冯氏易属先生秉笔书,上无驳议。都下为人文渊薮,戴东原太史,号一时鸿博,每与先生谈,移晷不倦。盖戴之所长者博洽。而先生每有所得,则能味其深奥,故为所许也。自是著述益伙,成《四书千一录》《等韵精要》《音汇》《弟子规正字略》诸书”。这段话足以表明贾存仁具有订正弟子规的资质。
墓志铭记载:“先生事亲至孝,范孺人病十五年,卧床不起者七载余。先生左右侍奉,七年之中未尝解带安眠,丁内外艰,哀毁骨立。抚弟友爱备至,弟亡久,言及辄流涕。交友切挚。接引后学,殷殷不倦。居平无疾言遽色。遇是非可否,确不可易,终不毁方瓦合,徇俗为俯仰。”以上是贾存仁修订《弟子规》的思想基础。
《弟子规》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仁义礼智信。孔夫子的仁爱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行为规范。《论语·学而》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贾存仁做人做事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墓志铭中写道:“先生居贫而不怨,守正而不阿,皆人之所知,而所未尽智者,则先生胞与之心,其伟抱硕画蕴诸中而堪见诸用也。先生会通治体,抱疾犹披览,商订不辍。殁之日其稿散佚,然尝有见之者,谓其体用明晰,敷陈恺切。”这段引言,贾存仁的治学态度和创作精神可见一斑。他甘守清贫、刚正不阿,要把自己的智慧全都变成文化产品,留给后人,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同胞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