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浮山古八景

浮山历史悠久,素有“尧嗣古都”之美誉。远古帝尧曾避暑于此,并封其子于丹朱邑,即所谓“尧嗣古都”古郭城。唐初太上老君五次显化于羊角山下;秦王李世民亦曾转战于邑北祖师顶、柏壁岭一带。境内古遗迹犹存,古建筑遗址尚在。在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孕育了诸多深受人们赞誉的佳胜景点,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八大景观——神山八景。

浮山八景,之所以又叫神山八景,是由于浮山乃老君五显兴王之嘉址,又为尧都福地,真神居之地也,故唐初即诏令改浮山县为神山县,以志灵应。神山县之名一直沿用至金大定七年复改县名为浮山县为止。

神山八景,按旧志排名依次为:尧山龙井、秦岭晴岚、黑水清波、二峰夕照、天圣古柏、玉兔祥槐、龙洞奇珍、悬泉鸣佩。神山八景起始于唐,形成于宋。最早见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立于玉兔寺内的《玉兔寺碑铭》中的原碑铭诗碣当中。该碑形体宏大,内容别致,风格独特,图文并茂。正中刻画“神山八景”,碑文分刻于景图两边,周边图画;顶刻龙风呈祥,底刻鱼儿戏莲,竖边刻花鸟梅兰,四角刻“海水朝阳”,碑面显得十分优美。景图左右各四幅,左为:尧山龙井、秦岭晴岚、黑水清波、二峰夕照;右为:天圣古柏、玉兔祥槐、龙洞奇珍、悬泉鸣佩。各景图均附解说文字,分真、草、隶、行四体刻制,潇洒大方,龙飞凤舞,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此后,明嘉靖、清乾隆年间续修的县志均有记载。

神山八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如古柏八日不散之甘露;玉兔之出土、祥槐之枯荣无常;龙洞之珠宝晾晒…等等。莫不让人感到神奇、怪异,甚至令人觉得有些诡谲!同时,有的景观之间还存在某种联系,如在邑之南部的“古柏”、“夕照”“龙洞”等,都与龙角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邑之北部的“晴岚”“清波”、“鸣珮”等,都同黑山、涝河连在一起,涝河即黑水,黑水源于黑山,黑山在秦岭东部,实为同一支山脉,悬泉之水西流汇于涝河。邑之中部之“龙井”、“祥槐”二景同样也是有着一定联系的“龙井”在尧山,“祥槐”恰好就又在“尧嗣故都”的故城郭,即现在的古县村。

所以说,神山八景是有互为联系的却各自独立的具有独特性的景观。

总起来说,八景之奇观,令人赞叹!八景之精妙世人称奇!历代文士墨客对此都留有流传千古的诗词题咏。

古八景之辉煌已成历史,且已不复存在,仅剩遗址、遗迹而已。现将“古八景”之概要及相关的轶事传闻等,简述于后,给人们留下历史的记忆,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八景之一 尧山龙井

尧山龙井在县城东八里处的尧山上,尧山也叫尧庙山,属太岳山支脉,海拔1034米。相传帝尧曾避暑于此,故名尧山。古时满山翠柏,回环数十里,葱郁森然,蔚为壮观。山巅建有帝尧祠庙,俗称尧庙,始建于何年己无从查考。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重修,尧王殿居中,左右两侧禹、舜殿巍然相对,前有山门,后有后妃殿,两面长廊翼如,总计一百四十七间。清末毁于兵燹。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依稀可见仅存的残垣断壁,已是一片废墟。

位于帝尧祠庙东南隅的龙井,即是传颂千百年的浮山八景之一的尧山龙井。传说此井为帝尧在此避暑时择地开掘汲水,井深不可测,井水清冽味甘异常,人皆以为神水,遂被誉为龙井。为此,后人以亭覆其上,名曰:尧井龙亭,一说“多寒亭”。至今井址尚存。

近年以来,我县为开发尧山文化旅游区,已开始在尧山兴建尧山森林公园,且初具规模。尧山森林公园的建设,使沉寂了近千年的荒山秃岭变成一处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尤其是矗立于山巅的高大雄奇又巍峨壮观的帝尧塑像更显示了其令人敬仰的伟大和神圣。

来源:摘自临汾景观文化浮山古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