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建国前老党员风采
——农村合作社创建第一人 朱志耀

本报讯 浮山县寨圪塔侯寨村人,1924年11月26日生,现年95岁。1944年参加筹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合作社,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指导建立寨圪塔、张村、山交、西坪、东腰、米家垣、史演河农村供销社,为根据地军民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为浮山的解放和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019年国庆前夕,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点燃革命火种

1938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朱德总司令率部挺进太行山,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途经赵城、洪洞,于2月28日来到浮山县,总部就设在寨圪塔乡山交村。

在驻山交村11天时间里,朱总司令与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任弼时主任赴观音庙、高家庄、西坪等山庄窝铺深入农户访贫问寒,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号召人民动员起来,抗击日寇,保卫家乡。朱总司令在山交村讲话时朱志耀亲耳听到,从此,朱总司令在这里点燃的抗日烽火燃遍了浮山县和太岳山区。15岁的朱志耀心里也点燃了革命火种。

参加民兵打游击

1940年,参加民兵后,由于年纪小,队长不让他参加军事行动。他只好跑前跑后传达消息、擦枪、子弹袋装子弹、干粮袋装炒面,一些繁琐事情却干得有条不紊。一年后,终于参加了多次小型游击战。虽然只是配合,但慢慢地成熟起来并且作战得心应手。

1943年,当了村里的武委会主任(民兵队长),带领民兵在东腰、米家垣、上东等地配合太岳军区部队狙击敌人,最远到安泽、古县、沁水配合部队打游击战。

供销系统一面旗

1944年,敌人封锁越来越紧,物资、药品、食盐等生活必用品在寨圪塔根本得不到保障,局势十分严峻。时任二区委书记的鲁光敏负责成立经济委员会,抽调他尝试建立农村合作社。他在寨圪塔村找了一间堆放杂物的闲置瓦房,叫了几个民兵腾空房屋,和泥巴垒土砖,在几个村里找了一些老板凳,去掉凳子腿,用搬凳面做隔板,临墙搭了许多格子。浮山第一个农村供销合作社成立了。看着空空的房子和货架,朱志耀一筹莫展,找到区委,只得到一句答复:“自己想办法”。无奈之下,只好叫民兵们各自回家,找自己家中不用的各种物品和多余的生活用品,分类堆上了货架。第二天,区委来人实地察看。朱志耀说了自己的想法:“所有的人用自己多余的东西换自己能用的东西,叫以物换物,方便乡邻”。领导说了声好。此外,急需的药品、粮食、食盐一样没有。过了几天把他叫到区委,签字后交给他一包部队缴获的银首饰,一头毛驴,又是一句:“自己想办法”。一个人骑着毛驴穿越封锁线,在翼城卖掉银首饰后,先后在临汾、赵城、沁水等地偷偷换来物资。寨圪塔最不值钱的是药材,遍地都是,驮着几袋药材出去,换回几多紧俏物资。慢慢的寨圪塔“代销店”名声大震。

1947年,他利用“供销社”的便利条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机智抓获两名“特务”一时传为佳话。1949年1月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在供销社一干就是26年,成为“供销系统一面旗”。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天灾,饥荒,地里颗粒无收。朱志耀拿着东凑西借的“全国粮票”,背着“炒面袋子”历尽千辛万苦远赴河南,采购了几十万株红薯苗。当他押解货物坐火车到临汾站台时,已身无分文。虽饥饿难耐,却还要往红薯苗上洒水,还要找车运输。在找到临汾运输公司时,被告知“没车,等着。”无奈的他,倚到调度室门外墙上,一等就是一夜,中间几次喝凉水充饥。“如果不是碰见一个拉货回来的熟人司机帮忙运回苗子,后果真是不堪想象”,他回忆道。就这几十万株红薯苗第二年成了主粮,救了不计其数的贫困乡亲。

1970年调到县外贸局收购部工作。1980年退休后,仍发挥余热,“以老带小”,两年时间指导扶持了一批年轻人。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