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有文化前途的社团,不能没有先锋,不能没有标兵,不能没有旗帜。”姚锦玉先生就是浮山这个文化社团形象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标兵中的一面旗帜,就是先锋中的一员主将。主将这个称谓是文化圈人士用心灵的天平衡量出来的。这个人必须博学多才而有远见卓识,拥有令人信服的组织能力、编辑能力、组材能力、鉴赏能力、取舍能力,拥有自己的重要著述,拥有权威性和感召力以及高尚的和合仁爱人格。所有这些条件都是靠自己的双手亲自干出来的。虽然机会人人均等,但能达到的人极少,我与先生有十几年的文字交往,凭自己亲历亲见谈些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先生是学子求学的范儿。他的求学路,可谓“路漫漫兮而上下求索”,岁峥嵘兮而终见曙光。他当过学徒工、农民、会计,也上过大学。曲折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种磨难,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只有从社会双重大学走出来的学子,才是富有社会经验、富有坚韧毅力、富有远大志向型的人才。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他踏上了少年求学之路。天当教室,地当课堂,教学场所游走不定,求学环境十分艰苦。他怀着强烈地求学欲望刻苦学习、奋发读书。先生少儿聪颖,过目不忘,在小学和汾东中学五年间读完了四大名著及其背会了许多唐诗宋词,习作常“贴堂”或“传阅”,成绩名列前茅,深得名师张连升的器重。求学五年后,因家庭变故而辍学,学业整整荒废了十年。后又任东张乡信用社会计二年,其间经过自学努力,于1958年考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圆了大学梦。那时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贫困期,他以盐水充饥的毅力,堂上认真听,课余博览群书,树丛中、墙壁后,路灯下,都有他苦读的身影,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
那时,一般学子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后,能过中考关者十之一二;待到三年高中毕业后,能过高考独木桥这一关者,又是百里一二,十分不易。而姚先生仅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十二年才能完成的学业,而且以大智慧顺利通过高考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人生十字路口。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是一次不可思议的挑战,是一个经典的传奇故事。他靠的是什么:天赋+勤奋;才华+毅力。这难道不是今日学子学习的范儿么?若如是则有志者事竟成,必将成为日后文化大军的栋梁之才。
戏剧创作者的样板。先生戏剧创作十五年,繁华似锦展新姿。1969年,一个偶然的机缘,因其写了一个小戏《全家忙》而轰动全区,市领导赞扬他有写戏的才能,于是由师范语文教师,抽调为地区文教办从事戏剧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一干就是十五年。其间他从零做起,看演出,读剧本,探索舞台艺术规律,向内行虚心求教。先是摸索着写一些小演唱节目,由门外汉逐渐进入戏剧创作角色。先后移植了《十五贯》,编写了《海鸟女民兵》,之后又新编大型历史剧《斩上官》、《护经记》,一发而不可收,共编写了各类剧作28部。大部分剧分别在省戏校、地区蒲剧团、文工团及大宁、襄汾、稷山、洪洞、浮山、安泽、吉县、孝义县木偶剧团排演过。《斩上官》、《护经记》曾获省文化局的剧作奖,《斩上官》、《张敞画眉》、《无意缘》、《女秀才》被收入《蒲剧梆子剧目辞典》、《咪小米偷鸡》1983年参加了省六一儿童节展演,《血染扬州》参加过临汾市尧王杯汇演获剧本奖。《啊,再见》获省现代戏剧作奖。
十五年剧作连连,十五年奖项多多。他几乎以每年有两部大作面世,这对一个剧作门外汉来说,就是奇人奇闻奇事,书写了戏剧创作史上个人创作传奇。这种求真务实作学问的态度着实可钦可佩,是当代文化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认为先生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有益贡献,一是出自天赋,二是出自好学,三是能正确处理剧作与时代、剧作与观众的关系。坚持“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三并举”方针,将传统戏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先生创作的《全家忙》,反映了珍宝岛事件后,全国人民反修备战的社会现实。《斩上官》,以全国五届人大会议为背景,和建立法治社会的国策相吻合。既有时代性,又有人民性。再富于完美的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自然就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先生一生完成了28部戏剧创作,主编了30本三晋文化丛书,并著有《拾轶集》、《剧作集》、《刊载文集》等。这些传世作品像蓝天下的阳光,像春天里的清风一样,启迪人生、浸润心灵、陶冶情操,传播真善美,传播文明向上的正能量和价值观,书写和记录浮山文化的伟大实践活动。同时也彰显了信仰之美,崇尚之美、人格之美、精神之美。从先生晚年的文化实践活动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中国铁人精神,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他成了浮山文人崇拜的偶像,成了浮山文化圈的典型形象,成了事实上的浮山文化圈一面旗帜。先生晚年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分述如下。
一、讲述浮山老区故事的月老
2004年应浮山老促会之邀,先生主编了《浮山革命老区》,本书680页,分八章二十节,附录五则。记载了浮山从早期建党到2004年完成书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和人文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与新编《浮山县志》成为姊妹卷。第一次开印1500册,地区老促会专门组织各县老促会代表来浮山,举办了一次空前的发行现场会。之后他又主编了一本《浮山革命史料新编》,作为《浮山革命老区》的编外集,一同付梓。
老区故事铺展了浮山苍茫大地上宏大叙事篇,全面拓展了抗战以来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拓展了浮山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作的杰出贡献,反映了浮山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创造力以及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研究会两大巨著的主编
2012年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根据市研究会的安排先后出版了两大巨著,一部是《浮山石刻大全》,一部是《浮山文化通览》。这两部气势恢宏、文化厚重的历史文献的主编,都是姚锦玉先生。
《山西石刻大全·浮山卷》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大,编辑时间长,投入人力多的浩繁工程。经过寻碑拓片、抄碑编写,历时二年终于完成了任务。后经省地修订审核,终得复印,填补了浮山石刻记载的空白。
和古人交流,让石头说话,是研究古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习主席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的古碑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发展的根本。浮山古碑文化是浮山人文遗事的纪实,其中包括了庙宇文化、道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墓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综合体。据此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整理编辑了《东游纪略》、《霍光》、《贾存仁与弟子规》、《八十一化探微》等历史丛书。它对地域古文化的研究还会产生更大作用,然先生之功不可磨灭。
《浮山文化通览》是一部脉络清楚、文史结合、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皇皇巨著,洋洋大观,宏篇巨制的文化通览。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即绪论、上编古文化、中编民俗文化、下编当代文化,凡60节。它前无古人,在无可借鉴的窘境下,先生主动请缨,担当主编,顺利完成了这一重大文化工程。这一工程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是古人和今人对话的工程;是一个传承与继承的双项工程;也是古之精品文化与今之精品文化相融合的浩繁工程。而姚锦玉先生就是这一文化工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三、研究古村落文化的先行者
古村落文化是研究中国民居文化的根脉。古村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根本的生存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最优秀的一部分。百年来浮山无人问津,姚先生成了当今研究古村落文化的先行者。2007年至2008年,他根据市研究会安排主编了《东陈古村落》、《诸葛古村落》,为美丽东陈和诸葛的文化旅游提供了宝贵的文字根据。
四、挖掘道教文化的早期研究员
浮山是中国道教文化发源地之一。以老子无为而治的道教理念为主体的道教文化,曾为大唐王朝的鼎盛立下过汗马功劳。一部道德经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它的大同小康思想至今闪耀着大智的光芒,对于当今治国理政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朴素辩证唯物论的“根”和“魂”,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资源。先生据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安排,先后编著了《道教圣地李唐宗祠庆唐观》、《浮山老君洞及八十一化图》,为深入研究唐代道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五、文化强县的推动者
2004年,在全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先生借鉴了省市有些地方创办诗社的成功经验,创办了浮山“红枫诗社”开始刊印《红枫诗叶》,并定为双月刊,发行浮山各文化社团单位。参与人数由最初30多人,渐渐发展到80多人 。诗叶成了老干部写诗言志的欢乐天地。许多人由不懂诗到学写诗,由写顺口溜到写格律诗,诗社成为浮山诗词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他担任主编期间,鼓励20余位老同志出版了个人诗集,出书成了老同志的幸事,涌现出争先恐后的好势头。于是在他身边团结了一批文艺爱好者,有些人后来参加了他组织的写作班子,有些人成了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理事,大部分人成了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为浮山文化强县锻炼了一批文艺骨干。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08年,浮山文艺创作新时代迎来新的春天,在文化人中间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文艺工作者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幸福生活,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些作品不时见于报端。这时先生应浮山文联之邀,主编了反映浮山诗文并举的文学著作《浮山诗文选》。本书特邀山西著名作家胡正题写了书名,是浮山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著作,展示了浮山文坛多姿多彩的文化新貌。
先生今年已八十八岁高龄,腿脚有些不便,书写有些困难,但仍然思维清晰,出口成章,若记录成篇,则可熠熠生辉,清新犹似庚开府,俊逸宛如鲍参军,文章老更成,健笔意纵横。
先生成功的秘诀,不单单是笔力雄健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仁爱和合的厚德情操。他说“家和则兴,国和则强,人和事成”。在文艺团队中他始终坚持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和乐共事的合作原则,在许多写作同仁的共同协作努力下,先生顺利主编完一部部著作,一本本书刊。他由“小我”已成就了“大我”,他已不属于他,而属于浮山文化圈的一面旗帜,一员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