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秋色最美在处暑
◆ 乔忠延

立秋过去,紧跟着到来的节气是处暑。一个暑字承接了前面的小暑、大暑,割断了与立秋的缕连,似乎处暑在与秋天分庭抗礼,是阻隔流水时光的一道堤坝。非也!将目光投向阔野一看,处暑才是最美的秋色,最美的秋景。

秋色的美不似春色,春色美,美在稚嫩,秋色呢,美在丰厚;秋景美不似春景,春景美,美在娇贵,秋景呢,美在朴实。丰厚和朴实都是成熟的表现。成熟的果实丰硕在顶上,梢上,腰上,无论在哪里,绿叶都让出一筹供他们出头。走在开阔的田野上,仰望是硕果,俯首是硕果,硕果充盈了处暑,富贵了处暑。处暑,真是个好时节。然而千万莫忘了,处暑当属秋季的一个时节。处暑用自我的美好,华贵了秋天,扮靓了秋天。

这还只是观赏美,处暑的美还在于感觉美。感觉美是人对时光,对自然的享受之美。熬过盛夏酷暑,遭受了炎热的折磨,一丝的微凉也会让人有觉得惬意。立秋的凉意,仅是一丝一丝,而且是在暑热间隙赶紧见缝插针的一丝。这一丝好不珍贵,珍贵在若不珍惜,转瞬即逝。处暑则不然,赐予人的是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凉意,要用个形容词当是奢侈。屋外凉爽,屋内更凉爽;行走凉爽,坐卧更凉爽;白昼凉爽,夜晚更凉爽。在处暑的夜晚睡觉那个爽,爽得舒适,爽得甜蜜,爽得不只是肢体,不止是血脉,而是神魂。神魂不会遭遇魑魅魍魉,不会遭遇暴风骤雨,那里是花好月圆,那里是蟾宫折桂,那里是九天揽月。一觉醒来,秋阳亮闪在窗外,浑身清爽,精神抖擞,不只是收获庄稼,收获哪种成果也有使不完的劲头。真是天凉好个秋,而这美好的秋日当属处暑。

处暑往前,无法完全摆脱炎热,甚至不乏酷热。古人说得好,秋后一暑热死人。往后是凉了,可是凉过了头,早晚便有些寒。古人说二八月乱穿衣,八月是指农历的日子,是在处暑之后。一早一晚,毛衣毛裤都用得上。早先没有毛衣毛裤,棉衣棉裤也抖搂出来准备随时御寒。瞻前顾后,唯有处暑里的日子最可心宜人。“处”者,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这才发现,处暑虽然也有个暑字,那个暑字与小暑、大暑的暑截然不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原来处暑就是全面炎热的结束,全面凉爽的起始,秋高气爽一词就是此时的专利。

秋凉迷醉人心,诗人哪能缺席。“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这是孟浩然眼中的《初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杜牧笔下的《秋夕》。两位诗人一勾画,远隔千年,唐朝的凉爽便浸染了我们。

处暑的凉爽不可否认是秋雨的功绩。秋雨虽是雨,却与春雨、夏雨有着本质的区别。春雨降临,未免阴冷,可是一旦雨过天晴,大地处处升温。夏雨骤降,像是浇灭了燃烧的火焰,温度瞬间低了下来。然而,野火浇不尽,雨过蓦然升,酷热立即就会卷土重来,并且变本加厉,更甚,更烈。秋雨则不同,下一场降一次温,诚如古人所说,一场秋雨一场凉。

每逢这时,人们就会想起已逝的先祖,自己预置好了防凉的衣服,先祖呢?决不能让他们着凉啊!于是,农历七月十五成为一个节日。书上讲是中元节,纪念地官舜。农人说是祭祖节,要给先祖敬奉双层衣服,也就是夹袄夹裤。往昔没有秋衣秋裤,只能多加一层预防着凉。为何要把中元节与祭祖重合在一起?细一想还真有道理,舜是个大孝子,气温变化较大的时令,不能不想起逝去的先辈,敬奉秋衣合情合理。自然,这双节合一也就入情入理。

古老的节气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传导着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