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浮山县提起李强,大家都竖起大拇指。
李强出生于1981年,现任县委信息化中心主任、天坛镇湾子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他参加工作17年来,先后在乡村学校、矿区站所、税费统收办公室、组织部、县委办等岗位工作,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他都能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干出一番成绩,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
温和的性格 有求之必应之
李强自幼勤学,爱好广泛,大学毕业后,从事了教师职业,为人师表期间,历练了他以德为先、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他先后在组织部、县委办工作,大部分时间接触的是基层群众,非常了解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去年月份,天坛镇一个村21户村民要修缮土窑洞,资金不足,他知道后,立即将家里仅有的5000元拿出来,并向朋友借了5000元,凑了10000元。同时,向单位同事说明情况,动员大家尽个人能力进行捐助,共捐助65000元,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如今,村民们高高兴兴地住进了亮亮堂堂的窑洞。一个月后,有几户村民,专门进城给他送土豆、红枣、小米等农产品,他一一回绝。有一次,他实在不忍心让老大娘再把那么重的东西背回去,便留下后,又买了袋面粉和食用油,亲自送到了老大娘家里。老大娘哭着说:“你这娃心真善,得我说什么好呢?”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无论同事还是朋友,不管亲戚还是邻里,只要有事找他帮忙,他从不说不,都尽全力帮助解决。
无悔的选择 顾大家舍小家
李强的父亲常年有病,妻子是小学教师,大儿子刚满10岁,每天上学还需要接送,小儿子刚出生两个多月,家庭负担很重。但是,他的工作从不被家庭所拖累。
记得去年11月份,他和同事连续三天三夜在机关加班,突然他父亲患急性心绞痛入院抢救,当时的他实在脱不开身,无奈之下,他只有打通了姐姐的电话,叫姐姐姐夫前去照顾,等他到了医院,父亲的病情已经转危为安,医生见了他说“你这个当儿的真能沉得住气。”他的父亲开玩笑地说“孩子挺孝顺的,就是平时工作忙,我有个小病小灾的也不跟他说。”
这样的事情无独有偶,去年9月份,38岁的妻子在临汾市二院做剖腹产手术,针对高龄产妇,医院要求家属签字,可是他还在工作岗位上,妻子只有征求医生的意见,自己签了字。
等他到医院后,妻子手术已经做完,大人孩子安然无恙,住院9天,他只在医院陪护了一个晚上。朋友们知道后,埋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真是个工作狂”。
16年如一日,他就是这么坚持着,邻居们这样评价他“每天早晨6点多,就看见他送娃上学,经常半夜才听见他上楼开门,礼拜天也不见他休息。”
执着的追求 干一行爱一行
李强同志很能吃苦,他常说的话就是“只有练好坐功,才能练成硬功。”他的文字功底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他在县委组织部工作期间,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系统学习了党务工作知识,涉猎了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先后在“新华网”、“山西组工网”、《前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临汾日报》、《山西组工》、《临汾组工》等党报党刊和网站,发表了多篇理论文章和信息。知识的不断积累,使他的视野不断开阔,思维进一步活跃。2017年,他自主设计了“浮山e组工”手机APP平台,参与开通了“浮山党建电子地图”和“乡镇党建数据大平台”,为全市推进智慧党建工程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在县委办工作期间,他多处学习,建立完善了相关制度机制,规范了信息化管理水平,顺利通过了省保密局的验收,并荣获了“全市电子政务内网分保测评先进个人”。分管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2017年度在全市排名第一。
在领导眼里:他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想干啥能干成啥的好干部。
赤子的情怀 非亲人胜亲人
李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熟悉农村,了解农业,对农民有感情。为了单位所包村早日摘穷帽、拔穷根,他主动请缨,带领工作队员奔赴帮扶一线。
驻村后,他尽快熟悉情况,逐户掌握信息,制定帮扶计划,与村“两委”主干共同商定脱贫措施。“道路通,则富路通。”
帮扶村,多少年来村道不通畅,他一方面联系交通部门,一方面做群众工作,积极争取县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修通了10公里的村道,直接连通了全县的旅游公路网,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湾子里村农用物资的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帮扶过程中,他坚持夜学、夜议、夜访、夜谈,带领工作队员开展入户走访、爱心捐助、学做农活等活动,他探索的“4+X”工作法,在全县驻村工作队中进行了推广,使全县的干部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群众的认可度大幅提升。在他的带领下,工作队彻底为村里解决了吃水和住房安全问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黄牛养殖98头,通过“订单农业”,发展绿色谷子400余亩,依托浮山厨师基地,输送外出务工100余人。
这一年多来,他把帮扶村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帮扶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一个外出归来的务工人员看见家乡大变样,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党的政策就是好,扶贫工作见成效,李强队长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