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金点子
对我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山区县,境内铁、煤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省著名的富铁矿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以铁矿采、选、炼为主的产业体系。长期以来,铁矿冶金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是我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支撑了资源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一铁独大”的畸形产业结构对资源过度依赖,支柱产业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抗风险能力脆弱,弊端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由盛转衰、疲态尽显的困局,根本上是源于资源型经济的负面效应。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走出资源型县份转型发展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重大而迫切的历史课题。如何成功转型,使我县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此我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直面现实,坚持问题导向

我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型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弱化。我县铁矿资源经过30多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开发,地质储量已由原来的约1.2亿吨下降为目前的3000万吨左右,而且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原矿品位不断下降,开采成本持续上升,矿山服务年限越来越短,铁矿采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衰减,越来越难以为继。二是县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县的产业结构总体来看一产没有特色,二产大而不强,三产发展滞后,比例明显失调,同时二产内部“一铁独大”,产品初级化,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产业政策调整和矿产品价格波动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造成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三是生态环境和安全压力日益严重。资源开采引起的房屋裂缝、耕地塌陷、地下水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矿区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威胁。同时,由于多年开采,矿山地质结构和地下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一些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压力持续加大。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四是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日益凸显。县级财政收入微薄,难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支出需要,同时受政策调整影响,在国家严控政府债务、收紧政府购买服务的大趋势下,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不仅影响到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制约了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和招商引资成效。

二、加快转型,走出五条路径

为转变发展方式,摆脱资源依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引资金、上项目,全力以赴调结构、促转型,建成和上马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但由于过去多年资源型产业效益高、见效快,吸引了大量资本和资源,对其他产业发展形成“挤出效应”。我们一些新建项目有的建而不成,有的成而不产,有的停停转转,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发挥效益,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发挥我县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较好的优势,在抢抓机遇中拼搏进取,在改革创新中奋发有为,坚定不移走出一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必须走“产业强县”之路。鉴于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们要着力打造铁矿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五大产业集群,走具有浮山特色的“产业强县”之路。

二是必须走“结构调整”之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把好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进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产品的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充分发挥我县区位生态优势,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带,发展片区特色农业经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提升产业档次,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如谷子、核桃、辣椒基地,培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实现全县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型发展。

四是必须走“项目带动”之路。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以项目调整经济结构,以项目培植发展后劲,以项目促进区域合作,以项目积聚人才资源,通过“项目”这个载体和支撑,不断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在建项目要抓紧,新开项目要抢时,储备项目要早上,争取项目要快跑,后备项目要跟上,形成项目建设的热潮,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

五是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面对资源型产业占比过大、对生态环境约束增强的实际,必须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加速经济战略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广泛引进、吸纳、利用各种科技资源,深入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集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突出特色,发展五大产业

充分利用安全、环保形成的倒逼机制,牢牢把握规划引领、改革推动、项目建设三大抓手,加快我县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经济带和我市百里太岳经济带步伐,突出低碳循环,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腾笼换鸟”。按照区域布局抓园区、传统产业抓升级、新兴产业抓培育的思路,上项目、调结构、促转型,促使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基本形成园区聚集、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的集群化发展新格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构建五大产业相互融合、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

(一)做实铁矿冶金产业。铁矿企业坚持走“稳产、集约、提质”的路子,巩固二次资源整合成果,加快提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建设大型采掘企业,推进集约化生产,实现产能和效益同步提升,建设安全高效型矿山企业。推进鸿丰达铸业公司环保节能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提升工艺水平,开发高端铸造,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做强新材料产业。按照孵化培育、科技创新、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要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实施一批低碳环保、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加快建设嘉鑫石墨电极、华恒活性炭等一批优势项目,对太平洋电缆、铬系合金铸球等项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用地、手续办理等难题,使其尽快正式投产达效。坚持把尾矿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抓住我县被列为全国资源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县的政策机遇,鼓励晋盛微晶石、天亿泽水洗砂等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发展壮大。

(三)做大新能源产业。坚持有序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华润风力发电一期项目实现并网发电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华润风电二期、合肥阳光电力、国电投分散式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我县新能源产业集群,使之尽快发展成为我县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做优现代农业。着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通过四大板块连片建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具有浮山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我县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五)做活文化旅游产业。以“弟子规”文化、“浮山厨艺”、“浮山剪纸”为引领,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做活文化旅游产业。对贾家祠堂进行修葺开发、融合打造、情景再现,建设“弟子规”传统行为规范的全景式体验区,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开发印象田园、东陈古村落等旅游资源,建设美食文化一条街和农家乐,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品牌;完善尧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加强与尧庙、尧陵、陶寺遗址等尧文化旅游景点的合作,融入尧文化旅游线路,实现协同发展。

(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