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打造厨乡品牌 助力脱贫攻坚
饮食文化看浮山

古称神山的浮山,属黄河文化发源地域。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浮山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卫 琦)

浮山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浮山县饮食业就很发达,有许多人在外地开设餐馆,并有名厨进京经营饮食业。乾隆年间,下北沟村人王鸿华在北京前门大街开设的烧麦馆名声远扬。一个除夕之夜,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回来,在烧麦馆用餐倍加赞赏并亲题“都一处”御匾,更使其名震京城,生意火爆。清末民初,浮山人在北京开设的餐馆乾泰居、延年居、万年居、天瑞居、定瑞居、真葫芦、天凤楼等均负盛名。以人数来论,明清时期浮山在北京从事饮食行业的多达300余人,民国时期仅东郭村在北京从业的就有5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浮山餐饮业更是得到长足发展,全县由农村走向城市从事厨师行业的人迅猛增多,饮食业已逐渐成为浮山籍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和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浮山县60%以上的村庄都有人在外地从事餐饮行业,遍布临汾、北京、天津、兰州等30多个大小城市。临汾城内90%的饭店、宾馆都有浮山厨师主厨。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浮山县在外“掂瓢子、端盘子、开馆子、挣票子”的人,每年都在6000人上下,差不多每20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饮食业,每年可为全县带来经济收入近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浮山县也因此被誉为“厨师之乡”。

俗话说,中国面食看山西,山西面食看平阳,平阳面食看浮山。浮山县面食花样多,工艺精,色、香、味、形上乘,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翻开浮山面食大全,仅面条的做法就有几十种,手擀面、刀削面、揪片、拨面、剪刀面、葱花面、臊子面、剔尖、拉条、裹皮面、羊肉面、鸡块面、焖面、饼丝、干炒面、滚刀面、犁刀面、扯面、擦面、柳叶面等等,令人百吃不厌,流连忘返。此外,不同季节的吃法各有偏重。如春天的“鲜”春面,夏天的“爽”凉面、秋天最流行的色泽、味道、营养都是绝配的西红柿鸡蛋面,冬天最补身子的荞麦饸饹、鲜香热辣的羊肉臊子,都使人胃口大开。特别是北京“都一处”的浮山烧麦,皮薄馅鲜,提皱八褶状如石榴,晶莹透亮别具风味;荣获山西十大特色风味面食的浮山酸菜裹皮面香辣酸涩、清爽利口,降火去腻开胃,经久不衰;老招牌常新的浮山老拉面、干炒面和外黄内软、层层薄如纸张、香溢可口的浮山千层饼,更是承载了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们对高品位、多营养、无污染、安全健康特色美味食品的守望与追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饮食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浮山县饮食业的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浮山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浮山厨乡品牌”的发展战略,成立了厨师协会,把全县单个的厨师社会个体组成强有力的拳头行业,通过整合饮食资源、规范行业经营行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来弘扬浮山饮食文化,做大做强饮食业。目前,浮山县在临汾开办了浮山面食广场,大力宣传推介,精心打造以面食、烧麦、特色菜为代表的浮山餐饮品牌。今年3月份,浮山县举办了首届千人厨艺面食大赛,举行了花固兰、刀拨面、烧麦、手擀面4个项目的比赛,浮山厨师业掀起了新的高潮。与此同时,为培养厨师人才队伍,当地建立了厨师培训基地,从今年5月份到目前为止,共开展了11期的厨师培训班,每个班有40余人,培训总人数超过了500人,其中有三期培训班专门面向贫困人口。此外,当地还成立了厨师服务交流平台公众号,以利于全县厨师加强沟通和交流。随着“厨师之乡”“浮山厨师”品牌的打响,浮山厨师、浮山美食、浮山餐饮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为浮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卫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