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公厕象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在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涌现在街头巷尾,涌现在十字路口。端庄漂亮大方的公共卫生间,成为城市一道风景线。每所公厕都配备了管理人员,专职卫生环境的整理打扫,使得公厕干净卫生清洁、雅致、舒服,凡是入厕的人,都有一种舒适的享受,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根本没有异味可言。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改革成果共享的体现,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为出行的公众解决内急问题提供了方便条件,大家无不为之高兴,人人拍手称快,个个喜笑颜开。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文明,认为只要见人问好,见长者问安,尊敬师长,尊敬老人,就是文明。长大了才知道礼貌只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渗透在行为举止中,渗透在谈吐文字中,渗透在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商贸经济文化中,渗透在人们的交际语言中,渗透在文卫领域中,它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礼仪,是一种人类活动的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公厕作为一种文明,它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环境卫生治理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从大的范围讲,公厕也是一种国际文明的标志,是和国际卫生标准接轨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明的程庋同一个国家发达与否有着直接关系。我们不能指望相对贫穷的国家,建立高水平的个公厕,建立完善的卫生体系和卫生设施。中国也不在发达国家之列,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是相对富裕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卫生设施正在日臻完善,一天比一天好,与世界卫生标准接上了轨。然而,过去尤其是解放初期,中国也属于贫穷落后的国家,卫生设施很不完善。那时中国人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不是卫生问题。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环境卫生的治理问题就亟待解决。
记得小时候上学,学校只有一厕一坑,上厕所要翻“有人”“没人”的牌子,闹出了许多笑料。至于老百姓那里,一个大院共用一个茅坑,男人女人入厕经常打照面。有些贫困人家的厕所打不起土墙,只能插一些庄稼禾秆做遮挡,外面的人依稀能看见里面的人,里面的人也能看见外边的行人。这种简朴的厕所就维持了几十年。城市里比乡下要好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用上了砖砌厕所,但茅坑不多,只有二三个。像戏园子里有上二三个茅坑,哪里能解决成百上千人的入厕问题。然而,吃喝拉撒,人之皆然,管天管地,谁能管得了拉屎撒尿。于是,散戏后,就出现成群大伙的人,对着墙撒尿的一幕,面对哗哗的撒尿声,人们见怪不怪,泰然处之。那时,觉得惊讶好奇,但谁也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一个经济困难,就让人止步难行,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且不说戏园子里入厕难问题,单单说说出行街上的行人商旅方便的故事。谁没个内急,可是内急又没有公厕,该怎么办?于是街上便出现了许多怪现象,巷子里、马路旁、树荫下、角落里随处可见大小便。不过那时候幸好有拾粪的人,要不问题可就大了。人常说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在出行人中间也有胆小不敢方便的,也有老人等不及方便的,所以也不乏有尿裤子的人。那时候的人,出行时多么的不方便。
改革开放40年,改革的硕果像天上的繁星,数不清也说不完,尤其是近几年,浮山城里出现了许多公共卫生间,给出行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真是改革成果人民共享。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感谢伟大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