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山位于浮山县西南边陲的槐埝乡境内,东临翼城,南接襄汾,西滨临汾,居四县区交界处,与四县之城郭等距而望。主峰海拔1194.41米,是浮山西南部最高的地标性山峰,其山麓南北“龙泉”是潏(yu)水与邓庄河的发源之地。
圣王山是一座美丽的山
圣王山区域内林茂草丰,植被良好,日照充足,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超过65%。珍奇林木多达数十余种,其中元宝枫3000余亩,30余万株,是省内较大的元宝枫种植基地。平头蘑菇柏,天生地长,历经百年,为圣王山独特之树种。山边周廓有刺槐5000余亩、油松500余亩、双季槐3500余亩、国槐1500余亩、松柏800余亩。野生及人工栽培各类名贵中药材2.5万余亩。人工小型水利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山水田林浑然一体,奇花异草遍布山坡。
圣王山山势绵延,虎踞龙蟠,雄伟壮丽。登临圣王山主峰,南可眺古崇山秀容,北可睎霍太雄姿,东可观二峰晨曦,西可赏姑射夕阳,秀美景色尽收眼底。
圣王山是一座神奇的山
圣王山是陶寺古城纵轴线塔儿山一脉相承的组成部分,是古帝尧陶寺古都的京畿重地。其中心区域及周边地区新石器考古文化非常丰厚,既有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庙沟底二期考古文化,还有距今4500年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文化。
据相关资料和考古研究,圣王山属高祖商契的早期活动区域,且有后世成汤庙遗址,在主峰顶部发现的绳纹瓦残片,专家断代为东周时期的文物,证明2500年前左右此处确有祭祀性建筑存在。
圣王山历史人文悠久,民间传说丰富。现存历史文化遗址主要有圣王山曲地蟠龙凹、成汤庙遗址。2017年金秋时节,在遗址发现一石碑,品相完好,记载清晰,为清光绪二十五年所立,原庙建有圣王、伯王、龙王、子孙圣母殿。后秦北魏“乾壁之战”鏖兵山麓,古观象台,三层台基,疑似建构之地,砚凹掌古代采砚开矿遗址,以及跑马岭和点将台遗址。
以民间文化而言,古老传说丰富多彩,尧王禅让、舜王受托、禹王治水、汤王祈雨的故事脍炙人口。
集尧、舜、禹、汤四圣王传说于一山者,放眼华夏,极为罕见。另外,还有张果老万年灯的传说,秦王李世民在此地盘马弯弓、练兵点将的传说。
圣王山是一座奔跑的山
踏着时代节拍,圣王山加快了奔跑的脚步,她愈来愈呈现出青春的活力和迷人的风姿。她不停地奔跑向前,因为在她的身后有一个手执“赶山鞭”的“巨人”与她携手同行。这就是中道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该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圣王山的农业开发与文化旅游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在基础建设方面,修桥铺路,拉电引水,植树种草,垦荒造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每年的春秋两季,中道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动村民种植侧柏、油松和各种中药材的同时,邀请安泽连翘种植专业队满山遍野种植连翘,截至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种植连翘200余万株。几年来,累计支出村民劳务费用3000余万元,近两年累计为项目区村民人均提供劳务收入近8000元,为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深度挖掘圣王山文化历史、人物传奇、独特地理等人文元素,浮山县成立了“圣王山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名专家、教授亲临圣王山进行科学考察,对圣王山南峰实地勘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浮山县拟用5年时间完成以圣王山为中心,覆盖槐埝乡砚凹掌、峨沟、高村、毕曲四个村委会17个自然村,区域总面积29平方公里,农村641余户,总人口1890余人的土地整治、移民搬迁任务,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