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尽锐出战 脱贫攻坚
宋海龙:红灯笼照亮致富路

红灯笼象征着喜庆团圆,每逢春节,许多人都会挂起大红灯笼,以期盼来年的幸福生活!但浮山县南卫村的家家户户,直到2017年春节才第一次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更值得欣喜的是,这些红灯笼正是村里的40多名妇女集体制作的,不单挂到自家村里,附近的村镇、企业也都购买了她们制作的灯笼。这是该村"第一书记"宋海龙给村里寻找的一个脱贫致富的新项目。

多方奔走牵线"大红灯笼"

浮山县南卫村人口600多人,耕地面积1200余亩,村民主要收入不是种田,就是外出打工,以前村集体经济空白,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宋海龙是市国税局的一名"80后"职工,2015年受组织委派,担任了南卫村的"第一书记"。

"这个村子一没有资源,二没有产业,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也不好,想要发展起来,实在太困难。"宋海龙告诉记者,2017年6月的一天,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关于洪洞县红红火火艺术灯笼制造有限公司的宣传页,就生出了与这家公司合作、利用本村留守妇女劳动力手工制作灯笼的想法。

宋海龙的想法得到了该村结对帮扶单位(临汾市国税局和浮山县妇联)的一致看好,其中市国税局帮助宋海龙与那家灯笼制造公司进行了多方协调,浮山县妇联也提供了两万元的启动资金。"随后,我们南卫村村委班子带领着村妇联,前后两次到洪洞考察,达成了加盟合作协议,村里也最终确定正式引进了灯笼加工制作项目。"宋海龙说,早在引进这个项目前,他挨家挨户地跑了一遍,认真咨询村里妇女们的意见,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个好项目,愿意跟着干。

在市国税局和浮山县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宋海龙积极发动村里妇女们积极参与,在2017年10月,第一批灯笼制作材料运到了南卫村。在公司派来的专家指导下,村里的40多名妇女成了第一批制作灯笼的"巧娘"。"说实话,刚开始,我不是很支持这个项目,感觉几十个妇女,要文化没文化,要力气没力气,能干成什么大事。"今年54岁的张选娥告诉记者,虽然心里对这个项目充满了怀疑,但是她还是凭着对宋书记的信任,加入到了"巧娘"队伍中。不过,刚开始制作灯笼时,还正让她说了个正照——首批制作出来的灯笼,只有一半是合格的,这下子,不仅浪费了资源,连妇女们都在心里开始打鼓,不知道靠着这群农村妇女们,是不是真能把灯笼做好。

带动妇女打造"巧娘队伍"

第一批灯笼的成果打击了很多人,但是宋海龙却一点也不生气,看着满地不合格的灯笼,他笑呵呵地对大家说:"大家做的真的不错,现在只是实习,大家好好练习,做得多了就好了。"

"虽然第一批灯笼做得不好,但是我心里还是很高兴,其实红灯笼这个项目,各级领导们一致同意后,我就担心没法调动村里妇女们的积极性,最害怕的就是项目争取来了,却没有人愿意参与。"宋海龙说,三年多的扶贫工作,让他很清楚,扶贫不仅仅要帮助村里找项目,更要让乡亲们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要勤劳,富裕的生活一定可以实现。扶贫,首先要扶的是乡亲们敢于走出第一步的勇气和志气!

万事开头难!第一批灯笼做得不是很好,但宋海龙不停地给大家打气,他接连几次从洪洞请来专家,不遗余力地给大家进行培训,甚至亲自下手,和一群老姐们一起制作灯笼。宋海龙的亲力亲为,让妇女们重拾信心,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了灯笼制作之中。今年59岁的严秀芳,是南卫村妇联副主席,主要负责村妇女就业。宋海龙为妇女们引进灯笼项目后,又被推选为灯笼加工负责人。"县妇联的冯平主席对我们村的灯笼项目非常看重,项目引进回来后,几次三番地下乡来考察,要求我们妇女同志们一定学会就业技能,实现脱贫致富。"严秀芳说,为了早日让这个项目成功运行下去,她对40多位参与制作灯笼的妇女进行了分组,同时负责记录大家的考勤工作,将这支"巧娘"队伍管理了起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和实习,"巧娘"们日渐掌握了灯笼制作工艺的窍门,第一批全部合格的灯笼成品终于新鲜出炉,并在第一时间被邻村购买,而浮山县的一家企业的订单也紧随而下,"巧娘"们的工作忙了起来。"其实,我们正式开始干的日子一共就8天左右,主要是到了年底,材料供应不上,所以很多订单都没有办法接了。"村民梁云秀说,40多位姐妹,分成两组工作,每个人平均干了4天,到了年底时,村里给每一个参与制作灯笼的人都发了钱,虽然只有100多元,但这却是姐妹们第一次靠自己的手艺挣来的,殊为不易,十分珍贵。

灯笼高挂照亮幸福之路

在这支"巧娘"队伍中,已经88岁的卫长青老人,也不甘人后的工作了4天多,领到150元分红时她非常感动。"我感觉自己老了,每花一分钱,都要从孩子们那里去要,实在是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可如今,我靠着自己的双手,挣了150元钱,不但可以给家里买点过年吃的花生、瓜子,还可以给重孙子一笔压岁钱。"卫长青说,只要村里不嫌弃她老,她还要去参加灯笼制作,看着一个个自己制作而成的灯笼,她忽然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

"因为马上就要过年,所以我们只'开业'了8天,而这8天的时间里,我们通过销售,挣到了6000多元钱,我们通过考勤记录,给每一个参与制作的妇女都分了红,钱虽然不多,一个人也就100多元,但她们接过钱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当时就想,大家接受了这个项目,村里妇女们被调动了起来。"宋海龙说,他已经开始忙碌着四处寻找订单,他想要通过灯笼制作项目,让村里的"巧娘"们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并计划吸收更多的妇女,让这个手工产业成为南卫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宋海龙进驻南卫村三年,对该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他看来,这个村子想要"复制"其他地方的扶贫方式,是完全不行的,唯有从实际出发,结合这个村子的发展特点,慢慢摸索发展之路。"扶贫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件要实实在在落实下去的工作,也许和我本身是一名税务工作者有关,养成了谨慎、小心、务实的工作态度,而正因为这个态度,让我在南卫村的扶贫工作中大胆地去创新,然后又小心地来求证!"宋海龙说,通过三年多的扶贫工作,他认识到,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劳动对劳动者技能培训和主动参与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他引进的灯笼制作项目,就需要学员前期的培训和学习,而后靠着妇女们的主动和支持,这才有了南卫村扶贫攻坚战的进步。

扶贫先扶志,产业要当先。2018年春节前夕,分到了钱的"巧娘"们,每人还领了一对红灯笼回家过年,而这些分给她们的灯笼,正是最早一批不合格的灯笼,可在大家的眼中,这些灯笼却值得她们高高地挂在门前,照亮她们走向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冯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