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山,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受中道圣大公司之邀,九月初八日清晨有幸与同行一起登临圣王山,一睹圣山的真容。明天就是重阳节,此谓捷足先登,先睹为快。一是恭禧祝贺山西中道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更有幸成为研究中心的一员。二可登高望远,圣王山胜景一览无余,大饱眼福。
首先瞻仰了成汤王古碑。此碑乃开发者李峰发现,可谓大功一件。古碑、古庙乃圣山之眼睛,是圣王山历史的见证。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古碑的发现使圣王山有了灵气,激活了生机,成了有故事的山。人道昔日圣王山犹如浮山的天文台。只要圣王山上有云,此日必有雨。天旱人多来求雨,也很灵验。在人们的眼中圣王山就是神山和仙山。从碑文可知山上原柏树坡曾建有圣王、伯王、龙王殿、子孙圣母殿,历代香火鼎盛。光绪二十一年因大雨倾盆,清渠横溢,而古庙毁于一旦。光绪二十五年,社人资财于四方善人,在蟠龙凹兴工重建古庙宇;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善事。是年这一带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显神灵,社人感叹“这绝非人力所能为者哉!”是圣王有意保佑呢,还是龙王感动降雨呢?或许都有吧。《庄子·秋水》曰:“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损,”其喻意是因汤王保民而王,赈济灾民有功,所以江山社稷,依然牢固。看来汤王称圣王是自然天成,民心所归。
之后参观了四处新建筑。人是风景的主宰。正是因为有了人,才给圣王山带来蓬勃生机,使脚下这片山地变得焕然一新。观其上下三个大院,建有古式建筑20余间,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给人一种古朴清幽的感受。院中花草树木,琳琅满目,清香四溢。更有八宝亭,建在山之一角,飞檐翘首,灿然壮观,一枝独秀。四景皆依势而建,各抱地势,层次座落,唇齿相依,皆由一条穿山公路做纽带,使上下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人的出现,使古老空旷的深山,变得更加灵秀而鲜活。
只在此山中,有一种山高我为峰的美感。人在院中,景在眼中。远处眺望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碧波荡漾,圣王山的景色犹如一副美丽的画卷。那一座座山峦,犹如万马奔腾的波涛,又犹如高耸入云上可摩天的神来之手,气势磅礴,排山倒海;那一面面山坡,仿佛丝织绿毯,从山巅一直铺到低谷,十分耀眼夺目;又仿佛刺绣的针黹品,绿茸茸,厚敦敦,格外迷人;那一条条山谷,仿佛千丈深渊,幽深难测;又仿佛天上倒挂的奔流倒海的墨绿色瀑布,千古流淌,永不复还;那一座座山峰,一道道山梁,让人留恋忘返。此时此刻我陶醉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沉思默想一旦开发者把这一座女儿山变成花果山,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梦境。
不知不觉又来在柏树坡,放眼望去,满山遍野,古柏层生,绿油油一片连一片,密密麻麻一层深一层。想当初,兴建庙宇时曾售二倾,得二百千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部分松树出售资助了社人建庙。然则伐而再生,生机盎然,如今长势不减当年。真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然使然。
黄山有一道迷人的风景,那就是“迎客松”,每天都迎接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子。而圣王山也有一道类似迎客松的靓丽风景。叫做织女松和牛郎松,总称牛郎织女松。本地人说牛郎织女是天界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而牛郎织女松则是地界圣山上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这就把天上的和地上的故事连成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大美自然,大美圣王山。其实,牛郎织女松都是生长在崖缝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都是由植物的趋光性形成的自然造化,纯属大自然的杰作。织女松,先从崖缝里向下倒长,之后追光向上发展,渐渐形成一种伞状的枝枝叉叉丝丝缕缕。那一缕缕缠绕在一起的枝叶,犹如织女满头的秀发,像垂着的美丽的大辫子;那弯曲的身姿,通体的绿色,犹如织女身着漂亮的裙幅,跳着婀娜的舞姿。她在以翩翩起舞的丰姿,表白对牛郎的忠贞爱情。牛郎松则是从崖间向山腰一股劲地攀爬的一种奇特树种,像一条游龙奋力飞天,大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意味。那墨绿的躯干犹如求爱的姿态,它要努力攀爬奋飞,争取早日与钟爱的织女圣山相会。然则牛郎也罢,织女也罢,都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圣山精神,浮山精神,中国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坚毅顽强的问农业现代化进军的精神。有了这种圣山精神,松柏精神,就可很快使浮山脱贫致富,同全国人民一道向更加宏伟的美丽富裕的目标迈进。
圣山又是天然的药材宝库。这里有连壳、柴胡、白勺、菊花......一切应有尽有。药农可尽情采摘,以药致富。春天是圣山最鲜活最拨动人心的季节,满山遍野的药材,以及沟沟梁梁上的绿色招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这是踏青的最佳时节。秋天是圣山收获的季节,遍布各地的药种,药香四溢,处处是野果飘香,像珍珠玛璃红宝石一样鲜艳醉人。人道靠山吃山,是大山孕育了万物,大山养育了万代子孙。大山有一种无私的博爱,是依托的靠山。只要你愿意为大山付出,大山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
蔺副主任介绍蟠龙凹有一眼龙泉,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很有观赏价值。于是众人随着他一同探个究竟。下了几条坡,拐了几道弯,来在蟠龙凹。他说这就是光绪二十五年社人兴建古庙宇的遗址。地势低凹而一面向阳,东临二峰夕照,西靠姑射仙山,南连丹子山灵气,北邻秦王岭霸气,不失一处风水宝地呀!可惜不知何年何月又毁于一场劫难,令人十分痛心。由是,再下几面坡,再拐几道弯,来在龙泉处。眼前只有龙泉在,难见繁华景。唯见萧条而荒凉,屋塌而失修。浮山县志记载,旧时泉水清澈见底,汩汩滔滔,“流至龙尾桥而分,向东流经冯村、东张,会壶口、龙角、司空三山水入洰。向西流经燕村、浮峪、刘凹庄、下寨河达于汾”。想见当日水量是何等的充沛。今见之井中只是有水面而已,绝非当日景观。时代变迁,环境突变,物是景非,好不感伤。
又听剪纸大师郑洪峨先生介绍,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是开发圣王山砚凹掌的一员,做过几年制砚工人,至今还保存有七八个砚台,算是永久的纪念。那硕大的砚凹掌,酷似贵州的天眼,无与伦比;又象一口巨大的可供十三亿用餐的天锅,大而神奇,是大自然的杰作。更听说这里有丰富矿藏,有铁矿、铜矿,也有金矿,有曾开发过的遗迹,看来这里还真是金山银山。李峰先生花费上亿元大开发,他不是奔着矿藏来的,而是有志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他紧密配合习主席提出的乡村建设战略,要在这里创出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这里还真乃志士用武之地,李先生可谓是有远见卓识的仁人志士,是习近平新时代勇于创新的典型人才。他要为实现浮山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大显身手。相信再过三五年这片土地将会变得更加美丽,这里的风景将会更加神奇。希望圣王山成为花果山,成为集观光与采摘的旅游胜地,成为国人心目中的金山银山,成为浮山迈向现代化的起跑线,成为放飞梦想的绝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