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事万千,唯只有一件事最有意义,那就是——学习。
学习的多样性不言而喻,而最简便的方式, 即是——阅读。
阅读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人们将青少年在各级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通称为——读书。
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进行对话。因为书是精神的载体,人类的气蕴和根;同时也是历史的画卷,经验的总结;其中既有先贤古哲的思想,更有巨人精英们的灵魂。加之图书那种特有的墨香,使人在阅读过程中有种惬意感。书中的人和事以及哲理箴言令人魂牵梦绕,手不释卷地不忍卒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而且他还说:“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时,提到我国读书人数所占比率不及中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读书,建设书香社会。由是,足见“读书”是何等重要又必要的事情。
大家知道,习近平、李克强在插队劳动时,也从未放弃读书。
他们在劳动之闲暇,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难怪他们都顺利地跨进了大学校门。他们的行为堪称典范。
读书无比重要,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曾有过几度辉煌的文明史,也曾涌现过无数的先民好读书的事例。诸如广为传诵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甚而凿壁借光勤奋苦读的故事等,感人至深。
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原本是一个有着以读圣贤书为荣的优良传统的。可是很不幸,曾记何时,“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的等等论说甚嚣尘上。在学校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被冠以只专不红的“白专”帽子!使在校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所幸“读书无用论”早已经慢慢消散了,那个时代也结束了,已成为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读书的事渐趋正常。人们从阅读过程中越来越体味到:书读的多了,在情感方面你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能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同时通过阅读,可以使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应该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不能逾越它。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多读书,能够让自己从中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活,中国就会变得更好。也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变得更好。因之,我们应该在工作之余多学习,多读书。要阅读严肃作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从社会文化教育层面,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更为迫切的事。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倡导,学校和家庭的培养熏陶,国人的读书量有所增长,但远非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加之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凸现,国人的阅读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以至出现了不应有的某种程度的“精神危机”!
随着财富的积累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原本勇往直前的创业者似乎开始慢慢丧失了最初的奋斗动力,而过度或片面地贪图享受和娱乐,给社会带来慵懒、不思进取的氛围。何况具有这种心态的不只是有钱人呢?如此人们千方百计潜心于拼命挣钱,甚至不择手段。相当程度地普遍认为只要有了钱,什么都好办,这同当年“有了权就有了一切”的说法异曲同工。不少人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所以,贪腐事一度呈上升趋势,金钱至上嘛!钱或需能买到金银财宝,也可以买到所谓的“幸福”生活,但这种幸福生活是可以量化的,同时也是有尽时的。当然,这种“幸福”生活绝非真正的幸福生活。若果真是那样的话,那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常听人说,眼下社会风气不正。虽不尽然,但确有这种现象的。常言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同时也说明各个行业都是一样的,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别。然而当今社会却有某些不同的说法,他们将能挣大钱的一些热门行业看成是最体面的行业,能在其中工作就被看成是有本事的人。而原本光荣的人民教师却认为是没“本事”的人,社会价值观被扭曲了。如若任其传延下去,我们民族的文明似乎就会败落下去。
幸运的是,国家最高领导层,高屋建瓴,富有远见卓识地察觉到了某些精神层面存在的危机因素,从而非常适时地提出了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在国民中开展读书活动。一个正常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是应当受到社会尊重的。
须知,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滋养心灵应该说是书籍的更为重要的功能。而读书又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在繁杂的生活和工作中抽暇或挤出时间来阅读的过程。但不管怎么样,读书还应该是分细读和浏览式的两种读书法。也就是说要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力戒死读书,不假思索地乱读书。因为学问的范围不仅大而广,且互有关联。所以,还应多尝识,阅读面适当放宽点,而且应将其专注的专业一定做到极尽精致,其它略知一二即可。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任何一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缘故。(下期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