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护林员与一座山
他的精神让我受用一生
■ 苏亚兵

转眼十年匆匆而过,我从一名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变成了如今学生们口中的“叔叔”。十年,让我尝到了记者这一职业的“酸甜苦辣”,让我明白了记者就是拥有并不耀眼的光环,但肩负着“责任”与“道义”的普通人。

记得2014年11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在距离浮山县县城40公里外的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三交林场辛庄管护站有一名护林员,当年23岁的他子承父业,带着乡村少年的纯真与梦想坐着拖拉机走进了大山,前往父亲每天看守的山林,33年间,在3万亩山林间度过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位护林员名叫邓文秀。

12月3日,我和卢凯前往位于浮山县寨圪塔乡的辛庄管护站,那次采访成为了我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从三交林场管理站到辛庄管护站驾车要一个多小时。车辆行驶在邓文秀每天徒步巡山的小道上,由于人烟稀少,使得杂草、灌木、荆棘丛生,原本只有一个车道的道路变得仅剩一米余宽,道路两旁灌木的枝梢挂着车身隐隐作响,刺耳的声响让人感到莫名的心痛和心酸。

10时,我们到达了邓文秀在大山深处的居住地――两间没水、没电的土窑洞,进行短暂的休整后,我们跟随邓文秀去巡山。

跟随邓文秀走在陡峭崎岖的山林间,邓文秀健步如飞,我们却始终跟不上他的步伐,不得已老邓数次停下来等我们。由于采访前期对邓文秀工作环境严重判断失误,照相机和采访本成了我们前行的“负担”。走的渴了,邓文秀在一处已经结了冰的小溪处俯下了身子,招呼我们喝点水,并告知我们前方十几里没有水源,我们赶紧用手鞠了一捧溪水喝下,冰凉刺骨立刻涌上心头。

16时,我们跟随邓文秀结束一天的巡山,回到了土窑洞。邓文秀挑着水桶到两公里外的山坡去挑水。这是一处砖石垒成的小水池,一尺深的水洼清澈见底,水面上飘着几片枯树叶。邓文秀告诉我们,这里的水很甜,撇去上面的树叶,再沉淀一会儿,烧开了就没什么问题了。

担水回来,邓文秀坐在门前大树下的石墩上,贪婪地眺望着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山林。他拿出老伴的遗像,仔细端详,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反复摩挲,一遍又一遍。老伴过世,使得原本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的场景不复存在,只留邓文秀一人还在大山深处坚持,邓文秀的内心是孤独的,是寂寞的。这一幕,让记者泪流满面。

从辛庄管护站返回时早已华灯初上,车辆行驶在颠簸的路上,我的心始终难以平静。一年四季与森林为伴,他用双脚丈量山林,用双眼守望青山,在崎岖的山路间披荆斩棘,品尝着无尽的孤独和寂寞,邓文秀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守。邓文秀用他的质朴、善良和执着,守住了3万亩山林,更耐住了寂寞和清贫。他的这种精神,让我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