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云雕月裁霓裳,镌山剪水刻阴阳,
十载磨砺明珠璨,满纸烟霞看东方。
——题记
浮山县位于临汾之东,倚太岳,望河汾,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素有东山之称。“东方艺术博览馆”就座落在尧山脚下,凤城之东。前有文昌街贯通南北,后有文圣庙巍然而立,文气流韵,花草沁香,熠熠生辉,明珠之光。
今年,是艺博馆建馆十周年庆典,郑洪峨先生嘱余作文以志庆贺,作为多年的老朋友,忘年交,助笔添兴,情理之中,遂撰此文,鼓琵吹笙。
嘉木必有根 清流必出源
艳阳三月,萍星点缘,桃雨翻红。应大师(郑洪峨先生是山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故有大师之称)之邀来到了他的故居老宅之地——北王乡史壁村。
北王乡是县邑北部重镇,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清末民初出过震动三晋的辛亥英雄陈彩彰,乡人引以为自豪。史壁村的村名颇具文化含量,使人不由联想到“史记”、“史书”、“史鉴”等等与历史相关的词汇。翻过县志,但没有查出村名的由来。
听大师介绍,老宅刚翻修过,宅院房屋既未扩大,也未缩小,按老样子,修旧如旧,古色古香。引人注目的是刚进大门,迎面的影壁和影壁上的砖雕文字。
砖雕影壁高约3米,宽约1.5米。上面嵌镶着用楷书雕刻的拳头大小的文字。字力遒劲,端庄典雅。原以为是祖传家训或持家格言、箴语类内容,细看出乎意料。原文是:
叙自古创业,尚德可久,守成实难。凭兹恒心,兹史壁村郑公德堂,得针正法,救世无数,传针通泰,老愈敬针,通传天震。德翁亲孙,岁无闲期,学其通伯。德翁之德,后辈戴欤,论公先代,世系洪邑,住兹神山历年久哉。耕读商贾,斯习斯尚,宜其子孙,惟善是举,矧兹医道,圣爕造化,学者尽心,致知敬思,二气五行,医家大律,其非思诚孰克喻?兹吾师郑公得其道义。
儒陈作揖拜书
此壁上文词既有记事碑的形式,也有功德碑的内容,还有家训的意思。然落款有具名撰书者,却没有具体时间。我问大师,郑公德堂系祖上何许人也,大师说是他爷爷的爷爷,也就是他的高祖父。到他这一代已经是五代人了。往前推算应该在百年以前了。
廪儒是明清两代官府定期发给粮食和银子,给予生活补贴的儒生,或从事乡学教育、管理的知识分子,类似于现在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学者。由这种身份的人撰写郑氏家族的影壁并敬称吾师,可见当时郑家或是德善人家,或是名门望族。从此文来看,郑公德堂为一代名医,尤其精通针炙。“救世无数”,说明他治病救人的功德,誉满乡梓,而且其医术传至孙辈一代。
大师的曾祖父是清代恩科进士,与辛亥英雄陈彩彰交情甚笃,且经常在一起谈文论武。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动一时的良医,也都精通武术,工书法,擅绘画。从可考的家史和族谱来看,郑氏一脉是耕读传家,文武双修,济世救人,英才辈出。这使我想起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的经典学说和理念。
当问及大师,此壁历经百年以上,堪称文物,如何就逃过了那“破四旧”的疯狂年月,大师说,当时用麦秸泥糊平整个墙壁,是以躲过一劫,完好如初。果然是个聪明的办法,然百年来能够“独善其身”也绝非易事。
站在影壁前仔细端详,默思良久,忽然就醒悟到,一个人的背后站着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悠远血脉,神秘基因,遗传、渗透、潜入到这个家族每一代,每一个人的身心骨血之中。
大师这一支脉自不必说,他的成就有目共睹,儿子在县文化局担任领导职务,而且也精通书画翰墨,孙子更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小小年纪在绘画、剪纸艺术上便崭露头角。大师的兄长郑洪升是师级干部,曾在部队长期担任文化宣传的要职,退休后笔耕不辍,网上“粉丝”众多,儿子更是名满天下,享誉海内外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两个姐姐,姐夫都是从事文化教育的当地的文化名人。
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大家庭,这样一个文化艺术覆盖下的亲情脉络,不能不说是家族血脉的绵延和文化基因的传承赓续。
但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最终还要靠个人的修为。纵观大师的艺术生涯,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四重境界的发展轨迹。其一是——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孤舟”、“独钓”,强调的是“孤独”二字。但凡认真做学问,潜心搞艺术的人,必须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只有经历过“孤独寂寞冷”,才能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羡慕嫉妒恨”。“孤独寂寞冷”的真实含义是目标明确,百折不回,善于学习,勇于进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是站在每一个领域高度的人,必经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的过程。
郑大师从小热爱艺术,天赋极高,在小学、中学求学期间,便显露出艺术才华。书法绘画,水墨丹青,粉墙黑板,屡有杰作,在校传为佳话。及高考,老师、亲友都鼓励他报考艺术类院校并寄于厚望。孰料,两年两次攻关,两次铩羽而归,虽榜上有名,但未能遂愿。没有别的缘由,皆田政审不过关。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一个人的出身,便被打上了烙印,在那不正常的时期,这也是很正常的结局。有多少和他一样的学子,由此叹而止步。其后,又有从戎“我是一个兵”的机遇,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交臂失之。
班主任老师和校长识才、爱才、惜才,力主他留在校内,当一名美术课的代课教师。天无绝人之路,这无异于又给他打开了一扇门,使他能够专心从事他心爱的艺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只有修练自己,才能为人师表。但在那鄙夷文化,舍弃艺术的年月,难以寻觅到整套的、系统的美术教材。偶然得到一本“芥之园”画谱,他如获至宝,每日临摹翻看,爱不释手,直至书页起毛翻卷,他索性用小楷将书中的主要部分临摹下来。后来发现,这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他担任美术老师的这段时间,为他的书法、绘画,美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伊始,大字报满天飞,因他的毛笔字写得好,各派都来找他书写大字报。他哪派也不是,他只是他们的书写工具,在无休止的书写中,他对笔墨的掌握、体悟,确实得到了提高。这使我想起了全面的一位书法家,刚开始和他一样抄写大字报,后来“文攻武卫”时,大字报匿迹,他干脆闭门专习书法。“闭门即是深山,心静随处净土”远离喧嚣,与世无争。文革结束后,他便成了遐迩闻名的书法家。郑大师的经历与此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后期开始印染袖章、锦旗,刻章画像,刻伟人像章,画伟人巨像,木刻的、水印的、版画的,彩绘的,城乡山村的高墙台壁到处留下了他的作品。
这一时期,他的整体艺术水平迅速提高,为他攀登艺术高峰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也缘于此,1978年,他从县工艺美术厂调到县文化局,专心从事他热爱的文化艺术工作。由此,他也进入了另一重境界——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从青年修练到中年,郑大师在书法、绘画、雕刻诸方面均有不凡造诣。但在工作实践中,他渐渐地把专注力和主攻目标锁定在剪纸艺术上。这样的选择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小受母亲的影响。郑大师的母亲曾是方圆闻名的剪纸高手,飞禽走兽,人物动物,草木花卉无所不能。逢年过节,邻里喜庆,都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从小大师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母亲的真传。二是浮山民间剪纸艺术非常普及,上至高龄老妪,下至女孩子,小媳妇,村村不乏巧手,但传承有道,创新乏术。三是大师雕刻功力深厚,美术功底扎实,对雕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偏爱。
郑大师选择从剪纸艺术上突破,好像是上天的旨意,也像是命里注定为此而生,这样的选择,成就了大师,也把浮山剪纸推向了世界。
中国剪纸源远流长,自西汉纸的发明始,便有了剪纸。但在此前人们运用薄片材料,如金箔、皮革、绢帛、甚至以树叶为原材料,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剪刻纹样,这与剪纸同出一辙,应视为剪纸艺术的溢觞。
至唐代,剪纸艺术已处于发展兴盛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中有云:“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作为民间的装饰艺术已经风靡一时。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达到鼎盛。民间剪纸手工艺术运用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剪纸已成为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的装饰物。发展到近代,当代,剪纸艺术已成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北方剪纸以朴实生动为美,生活气息浓郁,其特点是天真浑厚,粗犷写意,质朴夸张。大多运用大块面,以“阴剪”为主。而南方剪纸以“精致”为美,多以“月牙形”配“锯齿形,”线条纤细顺畅。郭沫若曾这样比较南北方剪纸的风格特点:“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浮山剪纸当然属于北方剪纸,在北方剪纸的艺术框架内,浮山剪纸有着大巧若拙,古朴简洁,构图自然,细腻传神,题材广泛,故事性强的特点。
为了深入研究浮山民间剪纸艺术,郑大师查阅了浩繁的中国剪纸资料。又只身一人跑遍了浮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只要一听到哪里有剪纸高手,他一定要找到本人,或拜师学艺,或交流经验。在1976到1986年之间,他的工作重点就是普查、收集、整理浮山民间剪纸。一个人踽踽而行,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其间他走遍了全县一百多个行政村,走访剪纸能手三百余人,为27名民间剪纸艺术书写传略,为54位民间剪纸艺人建立艺术档案。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中国浮山剪纸》《浮山民俗与剪纸》《浮山民间艺术荟萃》等三本专著。对浮山千百年来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类、归纳、总结。并对浮山剪纸的发展,提高、创新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作出了艺术发展的判断和前行的方向。
在这一个阶段,郑大师的剪纸艺术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1976年,郑大师与赵俊杰先生合作,创作了《农事图》。
《农事图》以农事为主线,以农历二十四节为串连,以剪纸为载体,对我国北方一年的农事耕作进行了高度概括。形象传神富有美感,释文精练具有诗意,可以说是取农耕文明之精华,融农事指导为一图,受到专家的好评和百姓的喜爱,兼收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共誉。
《农事图》入选当年全国年画展览,《中国建设》杂志用五种文字将《农事图》印刷发行到世界各国,故宫博物院将此画原作永久收藏。
《农事图》可以说是大师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山西甚至全国的地位,也让他给识了仉凤皋、申沛农、藤风谦、庄平、赵玉亮、靳鹤年等多位全国剪纸艺术家,更为他的艺术创作打开了成功之门,从此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在其后的几年中他又接连创作出《中国古代科学家》、《花瓶》、《神话人物》、《戏曲脸谱》、《水浒》等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他的创作使浮山剪纸异军突起,名声大震,他也由一名默默无闻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成为剪纸艺术领域里的佼佼者。
“采菊东篱下”,大师已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同时,他也悠然看见了心中的艺峰高峰——“南山”。他没有陶醉在“东篱”的美景之中,他继续大步前行,他要登上另一重境界—— (下期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