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严格标准 狠抓培训 强化管理 精准帮扶
浮山县助力"第一书记"尽责履职

本报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书……"简单朴实的乡村俗语是群众对农村优秀党员干部的热切期望。浮山县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中,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确保选派的86名"第一书记"能下的去、干的好。

该县的主要做法:一是严格选派标准,认真动员部署。在农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开展伊始,该县就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农村工作,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作为选派的标准,做到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选人。在具体选派过程中采取了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推荐、情况上报、研究决定、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和赴岗任职7个步骤进行,严格了选派程序和步骤。人员确定后,该县召开了全县农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动员会,随后各乡镇也积极响应召开动员会。

二是狠抓教育培训,做好岗前辅导。在选派"第一书记"进村开展工作前,该县利用3天时间,对86名"第一书记"开展岗前集中培训,该县县委书记孙京民从"端正认识,理清楚为什么要当第一书记;摆正位置,理清楚与村党支部书记的相互关系;明确任务,理清楚在这个岗位上要做些什么;严格要求,理清楚在这个岗位上要怎么干"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培训的形式上,采取了专家授课、观看电教片、互动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在培训内容上,包含了农村党建、精准扶贫、"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矛盾调解等多方面知识;在师资力量上,既有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传经送宝,又有市里领导答疑解惑,还有相关部门专家现场解读,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三是加强组织管理,助推工作落实。建立季汇报制度。该县要求每季度召开一次"第一书记"汇报会,通过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商讨解决对策。建立了民情日志并开展实地督查。制定下发了《浮山县第一书记工作日志》本,要求"第一书记"必须做到进百姓门、知百姓事、解百姓忧,并将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困等情况做好记录,存档备查。并专门组织人员,深入"第一书记"任职村进行实地督查,全面掌握"第一书记"在村任职工作等情况。强化了安全保障。该县将农村"第一书记"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浮山县选派农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的范畴,对"第一书记"工作、生活期间的车辆驾驶、日常饮食、住宿安全、文化娱乐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全力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是执行了"七不准"要求。即不准散布有损大局的言论;不准赌博;不准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准在任职的村报销个人费用;不准参与公款大吃大喝,在村干部或农户家搭伙要交纳伙食费;不准接受礼金、礼品;不准参与有损党员干部形象的各种活动。

四是开展精准帮扶,夯实工作基础。该县明确要求,涉农项目优先在派驻村实施,民生工程优先向派驻村倾斜;乡镇党委确定了专人与"第一书记"结成了帮扶对子,对"第一书记"实行一对一、面对面帮扶,传授工作经验;乡镇主要领导要关心支持"第一书记"工作和生活,确定了一名副职,专抓"第一书记"工作,及时为其提供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帮助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派出单位为"第一书记"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该县以实际出勤天数为准,按照市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的标准,落实了生活、交通、通讯补贴;各任职村也结合各自实际,统筹协调了"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期间的食宿问题。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微信交流平台10个,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会16次,并对"第一书记"工作进行了3次督查,86名农村"第一书记"共形成了调研报告86篇,走访结亲91户,落实扶贫项目24个,扶贫资金48.06万元,制定脱贫致富计划86个,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或乡村旅游等增收致富产业31个,实施水、电、路和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涉及112.55万元,解决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和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问题13.9万元。该县"第一书记"的到来让更多的农村悄然发生着改变。(杨峰 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