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第一书记真是给我们老百姓办实事,我女儿秦鑫鑫终于拿到了助学金,实现了大学梦"我县天坛镇前交村村民陈秀丽说起从县委组织部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海燕是赞不绝口。丈夫在外打工,家庭情况较差,女儿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却在学费和生活费上犯了难。"第一书记"李海燕来村任职后,了解到他们的难处,及时同县教育局进行沟通,在开学前把8000元信用助学无息贷款送到了陈秀丽的手中。目前她正在为秦鑫鑫申请办理教育扶贫农村大学生助学金,希望通过教育扶贫改变农村孩子上学难的窘境。
在我县,李海燕只是"沉心为民,为民操心"的"第一书记"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县共选派了84名农村"第一书记"分别深入贫困村、软弱涣散村进行帮扶,这对一个省定贫困县是史无前例,也为我县新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但如何让热气蓬勃的"第一书记"们在农村充分发挥作用,县委县政府想了很多办法。
在走马上任的前几天,县委书记孙京民对第一书记开展了一次系统培训。为什么当第一书记,如何干好第一书记是培训会的主题。我县邀请有三十年工作经历的优秀农村支部书记为他们传经送宝,请农业、水利、扶贫、发改等部门相关领导现场答疑解惑。在培训结束后,县委书记孙京民亲手把《浮山县第一书记工作日志》本交到即将进村的第一书记手上,要求"第一书记"必须做到进百姓门、知百姓事、解百姓忧、致百姓富,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和领路人。
"第一书记"在村干事创业"资源"很重要,我县为"第一书记"工作广开"绿灯"。县上明确提出,涉农项目优先在派驻村实施,民生工程优先向派驻村倾斜;乡镇党委确定了专人与"第一书记"结成了帮扶对子,对第一书记实行一对一、面对面帮扶,传授工作经验,协调各方力量;派送单位主要领导要关心支持农村"第一书记"工作和生活,每半年要组织班子成员到任职村走访调研一次;各乡镇还确定了一名乡镇副职,专抓"第一书记"工作,及时为其提供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帮助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东张乡南卫村前些年发展迅速,依靠紧邻铁矿的资源地理优势,该村年轻劳力全年在矿上打工,不出远门就能把钱挣。村里的路修好了,新房盖起来了,村里小伙也不愁说媳妇。可是近两年来铁矿行情一路走跌,县里铁矿企业是关的关停的停,村民的收入也断了线。南卫村也从先进村滑落为后进村,村集体没了收入,村务管理也成了难题。
"第一书记"宋海龙刚来该村时,也伤了脑筋。村里人多地少,在外地打工的人少,脱贫致富困困重重。他针对该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在市国税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积极为村里引进了精准扶贫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我县光照条件好的地理气候优势,在荒山荒坡架设太阳能发光板,并把新能源电力以1元/度的价格卖给国家电网,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预计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南卫村集体增加收益10万余元。
我县以实际出勤天数为准,按照市直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每天不低于70元、县直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每天不低于50元的标准,落实了生活、交通、通讯补贴;各任职村也结合各自实际,统筹协调了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期间的食宿问题,并为他们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第一书记"们心里踏实了,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全县"第一书记"自8月份驻村以来,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微信交流平台10个(其中,县级1个,乡镇9个),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会16次,86名农村第一书记共形成了调研报告86篇,走访结亲91户,落实扶贫项目24个,扶贫资金48.06万元,制定脱贫致富计划86个,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或乡村旅游等增收致富产业31个,实施水、电、路和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涉及112.55万元,解决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涉及13.9万元,形成民主规范的乡村治理机制8条。全县农村"第一书记"为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正在成为我县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杨峰 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