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共8版(1-2-3-4-5-6-7-8-增刊)
粽香浓情在“端午”
站在端午的门口
诗梦伊人

快到端午了,在老家过端午节的情形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老家过端午节是很特别的,每当端午来临,母亲总要背上几十斤当年收获的麦子去加工成面粉,摘回早早种上的薄膜豆角,再买上几斤新鲜肉。

在端午节这天的中午或者是晚上,母亲就为一家人蒸上一笼鲜美的猪肉豆角馅儿包子。我就蹲在土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烤得汗水直流。包子熟了,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边吃边谈笑,热气腾腾的包子、香香的味道已经十多年没有尝到了。多么希望再次吃到老家土灶上用竹笼蒸出的鲜肉豆角馅包子啊!

在即将走进端午的日子,我特意在农家买了几十斤麦子,也像母亲当年一样去加工成面粉,准备在端午节时,蒸上一笼香香的豆角包子,给女儿讲讲自己小时候在老家过端午的故事。

透过端午的大门,我看到了青青的瓦房。我不知道,在今后的梦里,有着怎样的矛盾和反复,但有一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要弄丢了自己一颗火热而温柔的心。

端午感怀
杨永志

再品《橘颂》,忆起上世纪由郭沫若所写剧本改编的电影《屈原》。虽远去数载,但心潮澎湃。

于是查找MP3或SPP网络电影插曲或电影等相关资料,深感遗憾。网络空间,除了充斥女性动画的丰胸广告或刺目的瘦身说明外,点击《橘颂》之乐章,或《屈原》之片段,网络停止播放,或蜗牛般难以爽快地得到欣赏。

张国文唱出的 《橘颂》,等待几分钟后,终于听到浑厚的歌声,演绎出屈原老先生无奈的追求与向往。既然要纪念,要光大,网络的空间就有必要除去糟粕,重磅推荐有代表性的如《屈原》的电影或其《离骚》《九歌》《问天》等创造性的演唱。

人间悲剧,人世闹剧。屈原之魂安乎?屈原“离骚”何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简单到吃几个粽子,门前挂上几支艾蒿,酒足饭饱,闲谈趣事,再无新招。

又是一年端午到
小 蚕

儿子课本里说:“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包粽子,插艾蒲;悼念屈原也祈福……”

最浪漫的是五色线。这花花绿绿,绵绵软软的绳索,曾是儿时最期待最美丽的饰物。五色线按材质分,有棉线和丝线两种,按颜色则有红的,粉的,绿的等等。其实,说期待吧,估计也只有女孩子才期待,因为这绳索,尤其是丝线的绳索,柔滑,鲜艳,有光泽,尤其微风轻拂,垂下的索絮还会如杨柳般翩翩起舞。所以那时,每到端午,女孩子都会故意把袖子卷起一大截,露出那美丽的线须晃啊晃。而男孩子就不同了,要不奋力抵抗,要不求饶着只肯系在脚上,即使实在抵抗不过的,也会把袖子死命地往下拉了又拉,那感觉似乎在给他上一个要命的枷锁。

和母亲通电话,得知这个端午他们将回老家,这样,我们也可以回去一次了。虽然时间不长,估计也就几个小时的样子,但是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闻闻艾叶香,给小孩系系五色线,包包粽子,再说说那久远的岁月,也真是一件无比快乐和期待的事情。

期待中,期待着。

飘香端午节
阿第

走过明媚的五月,转眼又快到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这是人们很注重的传统佳节之一,于是眼前尽是一幅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画面。自然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过端午节的情景,端午那天我跟妈妈学着用红纸折纸葫芦,然后用红线将艾叶、纸葫芦串起来挂在大门口、房门口,那大红色的穗儿在风中轻轻地扬起。最温暖的时候,是妈妈为我和妹妹 “赐福”,她亲手将五彩线绑在我们的手腕上,用红线拴着艾叶缝在衣服角上,一边还祝福:“艾叶青青,保佑平安!在家亲人爱,出门朋友爱……”中午的时候,各家都忙碌起来。妈妈将提前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还放上鸡蛋,加火再煮,等到锅里飘出糯米香的时候,就已经煮好了。粽子又香又粘,合着菜肴和艾叶的香味,从各家的院落里飘出来,整个小村子便浸泡在端午节的浓香里了。

现在的生活过得都好起来,过端午节时吃东西已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份温馨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其乐融融的感觉。持久的是一份亲情,留住的更是一份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