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抓好文明创建 筑牢基层堡垒
——记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东鲁村

本报讯提起东鲁,就会有人对你说“远近闻名、村风极好。村里孝老爱亲的好媳妇多,豁达明理的好婆婆多,家家都争当文明和谐家庭呢。”东鲁,在我县普通的百姓眼中,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世间最闪耀的传统伦理美德,在全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留下了工工整整的印记。

发挥”五老”作用 推进基层建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鲁村由于疏于思想政治工作,违法案件时有发生。1997年9月,该村积极发挥”五老作用”,组建了由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等17人组成的关工委。他们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3方面入手,组织了100余人的秧歌队、60人的青年锣鼓队、60人的中老年柔力球队;自编自演了30多个文艺节目,购置了几十件文体器材;在全村举办了“夸媳妇”“献爱心”,上门专访老人的衣着、被褥、生活状况等活动;在学校普及了“八荣八耻”歌曲和“中华魂”主体教育活动;制定了全村的《村规民约》,积极倡导文明节俭之风。

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东鲁村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善。全村打架斗殴、打牌赌博现象基本消失,没有了“三失”青年,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儿子”“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家庭”。在该村关工委的筹资下,村里学生杨金圆了大学梦,村民李某改邪归正,建起了家庭木器加工厂,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

退休老教师赵有贤是 “五老”中的领军人物,更是东鲁村村党支书、村长的“高参”。村里“五老”修天池,他是组织者;村里建沼气,他是牵头人;村里修路,他带头捐款;村里搞活动,他是响当当的领队。老赵还有一手是会作词编歌。他编的“老年之歌”“社会和谐歌”“八荣八耻歌”等,成为村民戏台上的常见节目。

“五老”成为村里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的带头人……。

抓好文明建设 促进产业发展

张玉会,东鲁村一名普通农民。1975年,年仅15岁的弟弟张玉喜在参加生产队劳动时遇到塌方,腰椎被压断,因耽误治疗,下半身从此丧失知觉。张玉会,这名普通的农家汉子就此成了弟弟遮风避雨的大树,悉心呵护,四十年如一日,深刻诠释了“长兄如父”的真言。

在东鲁,像张玉会这样的好兄弟、好儿媳、好丈夫、好父母、好女儿,不胜枚举。该村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提倡“自己教育自己,相互感化别人”的思想;通过村文化活动室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革除陈规陋习;通过收看远程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通过高音喇叭播放自编的《老太太论天下》等节目,开阔大家视野;通过以“写给我村未成年人的一封公开信”等形式,爱护、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全村营造出和谐文明新风尚。目前,该村先后有12户被评为县“十星级”文明户,两户被市妇女联合会授予“临汾市文明和谐家庭”称号。

东鲁村“两委”干部在精神文明取得成果的同时,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上。

该村通过详细规划、细心布局,确定了以发展果树为主导产业,兼顾种植养殖,将村民最关心的“打井、修路”作为主要的事情来抓。在去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县领导亲自包联了该村,关注东鲁的发展。通县城道路及村内道路进行了重新铺装;村北头深逾三百米的机井完工投入使用;果树专家来到了田间地头为果农授课;垃圾车清运车、垃圾桶进村入户,“脏、乱、差”现象消失。

发挥“堡垒”作用 实现和谐富裕

“当前正是果树疏果、拉枝时节,我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我一个人照顾老小看管果园,地里的活忙不过来、技术跟不上,导致五六亩果园每年收成都不好。去年,我家的园子被定为了技术指导示范园,这下可好了!李金花见到笔者高兴地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县领导亲自包联东鲁村,特意为村里请来了吉县的果树专家指导村民种植果树。

赵有良,东鲁村的果农,种植苹果20余年,通过专家讲解技术和自身摸索,种植经验日渐丰富。他家的30亩果园,挂果的亩产6000斤,收入十几万元,成为了村里有名的果树能手。近年来,更是在“两委”的带动下,不仅自己发展苹果致富,同时还积极帮助大家搞好果园管理工作。

村里现在的养殖大户秦国佳,在2003年欠下别人很多钱,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是村干部伸来了援助之手。村里现在的农机大户张俊,买农机没有钱,又是村干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帮助贷款发展养猪,联系农机补贴开展服务,规划果树流转发展种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东鲁村的产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钱袋子“鼓起来”的纯“农业村”实现了真和谐,各项活动都组织得有声有色,形成了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和谐氛围,呈现出魅力、宜居、和谐、富裕的崭新景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东鲁,不仅是我县精神文明创建的“排头兵”,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韩艳菊 许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