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剪纸艺术殿堂话珍藏
—访剪纸收藏家郑洪峨
◆ 盖延敏

浮山是中国剪纸艺术之乡,郑洪峨是艺术之乡的领头雁,山西浮山剪纸艺术博物馆,又是领头雁,在浮山县人民政府支持下,筹资创建的剪纸艺术殿堂。所以,要论剪纸艺术收藏,自然得先登艺术殿堂,造访一下山西首届民间艺术大师郑洪峨先生。时值春分,大地回春,杨柳吐翠,木兰花盛开。在春风得意之时,我专访了剪纸艺术收藏家郑洪峨大师。

我向先生说明了来意之后,他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还是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自己从事剪艺五十年来收藏成果。问他收藏了有多少件作品,他笑着说带你去看看,好家伙!六大柜。这其中有五十四位艺术家的剪纸档案,有27位老艺人的传记,有不同时期收集回来的剪纸册页。这些尘封的珍品,有的以档案袋形式摞成摞,有的以画册形式迭成摞,有的以本式结构叠放着,有的以盒子形式叠成堆。他从每一柜里都取出一个样本,翻开让我看,有一张贴五六个剪花的,也有一页放一两个剪纸的,皆以大孝种类为分类标准,订成一册又一册。这成柜的剪纸看得我眼花缭乱,看得我思绪万千。这些珍品究竟有多少件,是几千,还是几万?都难以计算。由此,我想起数学家陈景润的五六麻袋的演算草稿,那是多少页?也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也难以计算。我想郑大师的收藏和陈景润的草稿同样贵重,同样难以计算,同样意义非凡。我又问收藏的渠道,他一口气介绍了五、六种来源。

窗花逃浩劫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只是一个剪纸艺术爱好者。但在那个名为破四旧实为毁古迹的浩劫年代,他对民间窗花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本能的保护意识。他耳边经常响起母亲"一剪高天明月亮,二剪兔儿灵芝草,三剪凤凰展翅飞,四剪鱼儿水上飘,五剪五百真罗汉,六剪松柏叶儿尖,七剪生,七剪肖,八剪嫦娥手儿巧,九剪仙女下凡来,十剪菊花傲霜开"的剪纸民谣。一旦看见有人横扫剪纸艺人的滩子,他就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他就以一种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回那些面临浩劫厄运的窗花,使老艺人避免了人为的经济损失,又保护了这些窗花的艺术生命。

他说贴窗花的习俗兴起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这种民俗习惯一直延续到窑洞文化的结束,没有了窗户的格子,窗花也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形式被永久地珍藏保护起来,成为一种历史的文化艺术的见证。窗花分人物、动物、花鸟虫鱼、山川河流、亭台楼阁、寓言传说等系列。不论哪个剪纸系列,都根植于民间的习俗活动中,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譬如"炉台"剪花,完全利用了花朵相迭的手法,单摆平方,互不遮掩,炉台花、炉堂花、火苗火、茶壶花,花花清晰,层层火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个"猪"花看上去有些夸张,还寓有深刻的含义。肥肥壮壮象征兴旺之意,猪背南瓜、身披金钱,象征猪儿浑身都是宝,象征五业兴旺,四季发财。那个"双喜图"喜字成双,左右成对,四四方方,一片喜庆,一派红火,充分体现了对称折叠的艺术风格。正是这些单色剪纸艺术,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窗花,把中国农村新年的气氛装扮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民间藏奇珍

上世纪七十年代,郑洪峨创新了剪纸《农事图》、《古代科学家》而一举成名,登上了剪纸艺术的辉煌点。到八十年代初,他已成为县文化局的局长。此间他办了三件大事,一是下乡去躬下身子,在老剪纸艺人的拆袱里寻奇珍,二是从婚丧嫁娶民俗活动中体验收藏民间剪纸的品种,三是从剪纸培训班里寻找有 价值的艺术珍品。这三件事花费了他几十年的时间,他也从收藏研究中得到启发,提升了自己的剪纸艺术,明白了一条真理:民间是剪纸艺术的唯一源泉,只有众多的民间剪纸艺人才是真正的中国剪纸艺术传承人。

拆袱子里寻奇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他把收藏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历史使命去完成。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深入到一百多个村庄,走访了几十位剪纸老艺人,虚心向他们求教并和老艺人交朋友,从他们珍贵的发了黄的旧拆袱里,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由于年事已久,有些已残破不全,但仍不失珍品的本色。他带回来,精心复制,用心补缺,妥善保存。在这一过程中,他倾听了老艺人的现身说话,观察了艺人们现身剪纸之作,双目紧盯,心里揣摩,手作记录,学到了许多真经。艺人们看到他专注的样子,常常把自己的心爱之作有偿馈赠给他。就这样积年累月,他收藏的范围一点一点扩大,收藏的作品一天天增多,经验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更老道。他把农村收藏所得,分类排队,装帧成册,建档立案,分柜保存。他说这些都是会说话的历史资料,每一件收藏品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种历史背景,也流淌着他走乡串户的心血,全是无价之宝。

年末窗花回。年末回收有特色的旧窗花,已形成先生的惯例。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或大年三十,都是他下乡密度频繁的日子,走了张家进李家,走了一村又一村,发现有价值的窗花,他就等人家糊新窗户的时候,采集到手。别人为过年忙活,他却为收藏窗花忙活。这些窗花形成他所追求的艺术人生。他把采集来的旧作品,精心复制成新作品,分档投放,长期保管。

弟子不必不如师。他做了县文局的领导工作以后,曾多次举办青年剪纸培训班,也曾多次应聘到外地传授剪纸艺术经验。他并没有以自己是剪纸高人自居,而是又当老师,又当小学生。他从青年学生中发现了许多剪纸才子,在给予重点培养的同时,也把他们的代表作收藏起来,作为教育其它青年的好教材。譬如襄汾县有个残疾青年张成明,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技艺渐进,在临汾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养猪》。此后,小张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像小张这类才俊青年的剪纸作品,也在他的收藏之列。艺术不能论资排辈,自古以来,能者为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自然常理。他把这一部分作品,又分为一档,作为现身教材处理,这是明智之举,科学合理,对创作者本人是一种激励,对他人也是一个学习的榜样,应树为做事的风范。

窗花只是用以喜庆的春节,是剪纸一种样式,现在要说一下用以结婚仪式的各种礼花,用以刺绣的各种底样,用以生日满月的各种剪纸式样。这些都是源于民俗中的重要装饰品,富于浓烈的泥土气息和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寓意,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余地,以至成为一种向往和生活的期盼,会把你带到梦里去的。如嫁女儿用的"扣碗"剪花,上下按丝合缝,喻意夫妻和美,生活和谐幸福。嫁女用的"盆花"是封脸盆的一种剪纸,寓意从生育出发,莲花喻新娘,鱼儿喻新郎,鱼儿吻莲,连生贵子,叫"鱼儿戏莲"。这个比喻恰当,寓意美好,充满了生活气息。枕头底样有"三阳开泰""凤凰戏牡丹"、"龙凤配"等;绣花鞋的底样有"松鼠吃葡萄","月菊花""石榴牡丹"等;生日满月刺绣的底样有"虎头鞋"与"涎水帕",有"猫头鞋与涎水帕",还有剪纸十二纸桥。这些样式都各有寓意,内涵丰富,不可逐一而论,给人们留下无限美好的遐想。这些是他收藏的重要部分,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为了深入彻底了解这些民间有意义的习俗,每逢知道乡下谁家有什么喜庆活动,他都要凑上一份子礼,实地调查研究一番,看有哪些有价值的好剪纸,吸取有益的精华,复制成比较理想的精品之作,然后加以收藏,不断丰富和发展民间的剪纸艺术。

精品满殿堂

他说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咱们到剪纸博物馆去看一看吧,边看边说,你一定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一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一个花的世界,走进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般的大观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名家的题词,姚奠中先生题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董寿平先生的题词是"乡土情深",卫俊秀先生则曰"只有民族性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东西",山西美协主席董其中先生则题"学习民间推陈出新"。名家之言犹如给浮山剪纸艺术殿堂镶嵌上了翡翠和宝石,金光灿烂,一片辉煌。在宝石的映照下,看到了许多知名度极高的大师的剪纸艺术创作,让人大开眼界。有北京美院教授滕风谦、北京剪纸协会会长庄平、北京剪纸艺术家申沛农,山西美协主席苏光,山西著名书画家董寿平等大家的力作。每件力作都有一个漂亮的镜框,成为艺术殿堂的金字招牌。我问其来历,他说全是交流时得到的馈赠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郑洪峨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参加外地交流的次数也明显增多。2002年,他赴香港、澳门参观交流,又赴北京参加中国首届艺术博览会,2008年举办了奥运全国八省市剪纸大赛活动,2009年参加了杭州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2010年10月赴日参加第三届中日友好艺术交流展;2013年赴韩国参加中韩友好艺术交流展。每一次艺术交流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剪纸艺术收藏的好机会。他把自己的东西赠给友人,友人又以同样的方式赠给他许多珍品。这一类收藏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是友谊的象征,更是难忘的回忆。每一件精品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展览大厅的墙上挂满了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各色剪纸。有清代的名作山水人物、摇钱树系列,有文革时期的红太阳一簇;有神话、童话、寓言故事系列,有婚庆专栏,有生日满月专栏,有古今名人剪纸条幅,有花鸟虫鱼条幅,有重大节日活动宣传画,有各地的民俗活动图,有各种刺绣底样,五颜六色琳琅满目,蓬荜生辉,分外夺目。由此我联想了许多事,郑洪峨本人就是中国剪纸艺术传承人,是山西省届剪纸艺术大师,是山西十大文化创新人物,他的许多作品都成为艺术精品被国家收藏,被国外友人收藏,可他为什么又如此珍爱他人的剪纸作品呢?也许这就是艺术家的特质。艺术无止境,艺术无国籍,对于艺术的追求,永远在追求的大道上;对于艺术的梦想,永远在梦想的王国里。临别时先生要我多宣传扎根在农村中的民间艺人,少说点他的事情。此刻我理解了只有谦逊才会使人进步,只有永不满足的人才能在艺术的大道上走得更远更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