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清嘉和他的蓝色梦幻
静静淌过的日子,总有感动激起你心中的涟漪;行色匆匆的人生,总有让你眼前一亮的风
——题记

诸葛清嘉,一个儒雅奇逸而又响亮的名字。仿佛在一夜之间就爆响了众多媒体,走红了互联网各大媒体。《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官方微博网络平台,大量转发他的作品。《京华时报》、《央视新闻》、《新闻晨报》、《山西日报》等三十多家媒体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了密集报道。诸葛清嘉的微博点击量呈几何级数迅速攀升。众多网友一片惊呼,纷纷点赞,以"震撼"、"膜拜"、"逆天"、"神人"等超级誉词赞美他和他的作品。

这一切,都缘于他的画——他的单色圆珠笔画,他那极具魅力、撼人心魄的蓝色梦幻。

诸葛清嘉,有人说是陕西人,有人说是山东人,这些都是误传。他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山西浮山县人。有网络介绍他是临汾小伙,这个地域定位从大处说也对,因为浮山县属临汾市所辖,就如同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也是浮山人,史载是平阳人的说法一样。

浮山,山邑小县。地不广袤,九百六十平方公里;人口不多,十三万勤劳善良的人民,恰是共和国万分之一数。"雄峙晋南之中,虎踞平阳之东;八千丘陵漾紫气,三万沟壑浮烟岚"。以帝尧而名的尧山就龙蟠于县城之东,天坛镇诸葛村就匍匐在尧山脚下。

诸葛村,相传以三国时诸葛诞在此地练兵而名。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为同族兄弟,魏蜀吴各事一家,千秋功过,自有史评。古语有"地灵人杰",或"人杰地灵"之说,无非是说高人奇人名人与地域相互作用的关系。诸葛清嘉就生于斯,长于斯。诸葛清嘉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实姓名叫刘凯。

九零后的刘凯其实就一大男孩。戴一副眼镜,清秀中带有几份稚气和顽皮。父母年龄也不大,四十来岁,弟弟在合肥上大学,一家四口,父慈子孝母贤,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其乐融融。

刘凯出名后,各路记者纷至沓来,给这个小山村平添了几份新奇和热闹。记者们好像是提前商量好了一样,问的问题也如出一辙:你的圆珠笔画是跟谁学的,师承的哪一家,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今后有何打算?对于这些千篇一律的提问,刘凯感到不好回答。

刘凯既没有师承,也没有经过所谓的艰难困苦。这显然不合记者的胃口,他们要的是一个山里娃"励志成才"的故事。

这一类故事多见于各大情感类电视节目,其编排不可谓不俗套,但这种煽情的铺陈,明显不适用于刘凯。

刘凯的父母都是农民,上溯三代也没有所谓的文化人,只有爷爷在乡镇局办公室当过主任,退休后又在县政府看过门房,老人家忠诚可靠,颇有人缘,算是"衙门里"人吧。

在一般人看来,凡有成就的人,或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或是"树大根深,借势腾云",或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刘凯跟这些都对不上号。

刘凯从小就是一个性格沉静的孩子,正如他对自己的爱好和性格的定位:画画,只是喜欢沉默。初中、高中学习成绩并不突出,除了画画,还有一个爱好,爱读课外书籍。尤其爱读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籍,这种爱好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

刘凯在家中为自己开辟了一间小小的书房兼画室。这是属于他的世界。墙壁上挂满了他的画作,书橱里放满了书籍。《世界经典艺术》、《世界经典建筑》、《中国现代绘画史》、《百年国士》、《宋词三百首》等"大部头"赫然在目。

艺术都是相通的,而且有着内在的联系。要在某项艺术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要以丰厚的文化知识和全面的艺术修养作为底蕴。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同一棵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扎根于肥沃的土地是一样的道理。

上初中时,刘凯爱读"金庸"和"古龙",读的继晷焚膏,如痴如醉,满脑子的刀光剑影,侠士飞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阅读面逐渐拓宽,慢慢地兴趣就集中在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历史人物传记和艺术方面了。文学方面尤其爱读宋词,宋词中偏爱豪放派的稼轩,婉约派的柳永。他的笔名"诸葛清嘉"就寓意以其中,诸葛,乃出生之地,"清嘉"就取自柳永的《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的"清嘉"二字。这不仅透露出他胸有丘壑,气象万千的胸襟,也折射出他心中的阳刚之气和蓬勃向上的美好愿望。他还有一个笔名——诸葛文刀。取自邹韬奋"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诗意。当然,文刀,也是他的姓氏,刘字的拆字,这也暗含了他对文笔如刀、文武皆修的追求。历史方面的书籍,他熟读的是《百年国士》,此丛书为四卷本,翔实记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化界的四十八位大师的生平和成就,是集文化历史艺术于一体的人物传记。为对心仪的大师们致敬,也为自己尝试钢笔画的创作,刘凯一鼓作气描绘了四十八位大师的画相,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艺术方面的书,刘凯自然把专业书放在了首位。一套大学本科的的艺术系教材,绘画专业的教材是他的必修课。在自学的基础上,他又通读了大量的与绘画艺术有关的书籍。可以说书籍是刘凯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如果说,刘凯的圆珠笔画,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那么,除了勤奋,支撑他成功的三要素就是文学、历史和艺术的学养。历史是帮助他挺立的骨骼,文学是营养他成长的血肉,艺术绘画则是他升华的灵魂。逐云追月,斗转星移,就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灵光闪现的诸葛清嘉。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艺术,有了毛笔就有了中国画,有了钢笔就有了钢笔画,自然,有了圆珠笔,也就有了圆珠笔画。人们总是在书写工具书写文字功能之外,自然而然地寻找、发现和发展各种笔的艺术功能。

中国画,以其源远流长的艺术流派,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瑰丽眩目的艺术表现力,气势恢宏的视觉冲击力而辉耀于世界艺术殿堂。钢笔画起源于欧洲,是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独立的画种,成为西方与油画,水彩画并称的三大画种之一。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被画家们广泛运用于速写、漫画、插图、连环画和装饰画的创作中。

相比较之下,圆珠画是一个崭新的画种。人们使用圆珠笔只有数十年的历史,圆珠笔画的诞生自然在其后。比起它的"前辈"钢笔画,圆珠笔画还处于襁褓中的婴儿期。但是,它一经问世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得天独厚的艺术魅力。圆珠笔画既有钢笔画线条细腻,刻画入微的特点,也有油画厚重大气,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集二者优势而自成一体。圆珠笔画难在细节表现,巧在细节表现,胜在细节表现。每幅画,作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把感情融入细如发丝的笔线而罗织构筑了整体艺术张力,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艺术感受。圆珠笔画犹如戴着镣铐在平衡木上跳舞,在限制中超越限制,在超越中回归限制。这就是它为什么历史很短,却能在所有画种中独具魅力,而跻身于最高艺术造诣的绘画形式之一。

刘凯与圆珠笔画结缘,源于一件小事。有时侯一件小事可以改变人生的走向,看似偶然,实则隐藏着必然。必然,是用勤奋和智慧织成的灿若云霞的锦缎,偶然,是一根小小的线头。

也许是天性使然,从小爱读书的刘凯,也喜欢涂鸦,无论是课本的插图,还是他看到的好看的画,他都能"照葫芦画瓢",也不分山水、花鸟、人物。高中的一天,老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他在课桌上用圆珠笔画的津津有味,旁边的同学小声说,还没见过用圆珠画画的呢,你要能画出名堂,我就当着全班的同学给你磕头,拜你为师。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激起小小刘凯心中的豪气,点燃了他激情的迸发。这是一个节点,也是一粒萌芽,也许就是这件小事在他心中埋下了发芽的种子。刘凯当时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圆珠笔画这个画种,更没有见到过圆珠笔画。他只憋了一口气,圆珠笔怎么了,难道圆珠笔就不能画画,既然有钢笔画,铅笔画,那么圆珠笔也可以画画。他找了一幅山水画作,用圆珠笔仔细临摹起来。整整画了四节课,完成了他平生第一幅作品,他冠之以"万水千山"。画作在全班引起了轰动,继而在全校引起了轰动。全校师生谁也没见过用圆珠笔画的这么好看的画,笔触细腻而又磅礴大气,极富感染力。班主任在赞叹之余让他把画贴在全校最醒目的地方,以满足全校师生的观瞻。那幅画整整贴了两个月,待刘凯想揭下意欲保存时,已被风雨剥蚀,油墨褪色,失去原韵。

从那时候起,刘凯就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把圆珠笔画进行到底。那一年,他是浮山中学高二班的学生,一个风华正茂的16岁的花季少年。

高中毕业的刘凯,曾想过要报考艺术类绘画专业的大学。老师、同学、好友也鼓励他,以他的绘画基础和功力考上此类学校,应该是理想中的事情。但刘凯经过认真考虑,再三权衡,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

上高中放假期间,他曾参加过绘画的训练班,老师虽然讲得不错,可刘凯感到不如自己看书学习来得直接、快捷和自由。当然,还有刘凯不愿说出来的原因。放眼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还没有他钟情的圆珠笔画的专业。再一个,如果上艺术院校,势必从最基础的学科理论学起,几年之后,可能因为说不清的原因,冲谈、转移以致放弃他对圆珠笔画的酷爱。还有一个原因,刘凯的家境虽然比较殷实,父母年龄也不大,且都很能干,但他不忍心用父母"土里刨食"的积攒去押赌自己的命运,去抹亮自己的人生。那样,会让他不安心,不开心。

刘凯下决心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如画坛巨擘徐悲鸿先生执着的信条,"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不为时风所蔽,不为物欲所困,我行我素。"这条路也许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困在其中,难觅大道;也许是风景秀美的蹊径,攀援而上,终将达到"一览众山斜的境界。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态度,态度决定命运。20岁的刘凯在诸葛山村开始了他的自我磨砺和潜心修炼的过程。

从2011年开始,刘凯就开启了他全新的生活节律。除了吃饭睡觉,除了农忙时帮父母干农活(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也就十来天的时间),刘凯的全部生活由三块组成,即读书、画画(临蘑速写、创作)上网。三块内容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候书读的多一些,有时候画画占用了大部分时间,相比较,上网的时间短一些。实际上,三部曲的终极目标都体现在绘画创作上。平时的日子里,刘凯作了大量的临蘑素描和速写练习。这是一项基本功,但凡在绘画上造诣较高的艺术家,都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底。比如速写,眼睛就是照像机,眨眼之间就要把物象印在脑子里,而且要不差分毫的描摹出来,这需要成年累月不间断的积累和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有一个"一万小时"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要在某个技艺方面获得成功,至少需要一万个小时的反复锻炼。如果按每天八小时累计叠加,大约需三、四年的时间。三、四年,除了吃饭睡觉只做一件事,这样的成功者,也许只有万分之一。

但刘凯做到了。四、五年的时间,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刘凯以他用勤奋和心血练成的作品,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有人问刘凯,你这样累不累,烦不烦呀?刘凯回答说,画画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无法替代的需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当然也累,但,累并快乐着。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说,那99%的汗水只是找到了成功之门,而门上的钥匙却握在灵感的手中。

灵感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精灵,一旦心血来潮,灵感来袭,刘凯马上抓住迅疾进入创作状态。如来不及立即记在一个本子上,然后以此为基点,再进行创作。就像一粒种子,先埋进土里生根,合适的时候,就促使发其芽开花结果。

圆珠笔画不同于其他画种,更不同于国画的泼墨山水,一挥而就。圆珠笔画线条纤细,点画密集,比例精到,透视准确,这是一般的创作要求。一幅画的创作,少则需用三、五天,多则十来天,要求一气呵成。如停下来,中间可能"断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对画作者的专注力、控制力、耐久力、意志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对其心、眼、手的长时间连续协调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刘凯的单色圆珠笔画《清清谐趣》,有效工作时间达120小时,仅这一幅画就耗去了他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之后,他有着如释重负的欣慰感和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从画作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转化成艺术的能量,看到了自己追求的写实主义和梦幻式的表达,而这种自我感觉和好评如潮的赞誉,又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一般的圆珠笔画以人物、花鸟、山水、动物为主题。刘凯与众不同的是多以古建筑为主题而兼善其他。他的画作笔法细腻,层次感强,以形写神,以象取意,形象逼真,气韵生动。透过画面,充满了对天地、人生、艺术、科学、宗教的追问与求索,饱含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千古绝唱》映入眼帘的是,穹顶之下乱云飞,巍峨挺立幽州台,使人深切感觉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沧桑意韵。一幅《静》,看到的是温馨和从容,明媚与闲适以及厚重的历史在一瞬间的定格。《蟠龙壁》和《太和门铜狮》,令人惊艳的是时空的磨砺和金属的质感以及画面背后诡谲的历史云烟。《家书》在突出读信妇人的画面中,编队飞行的飞机,出征的将士,远处的村落,墙上的照片,整体氛围的渲染,让人感受到的是战争和人的命运。看到的是关山万里远,征人赴戎机,战火纷飞时,家书底万金的心绪和感动。《许愿池下》,恢宏华丽的教堂,蔚蓝色的池水,反衬着一点红——那是一个虔诚的少女,其寓意应该是,人与神的对话,现实与宗教的对立,以此而引发的思索和疑问。钢笔画《盛唐遗韵》造型丰满大气,慈祥的大佛,似笑非笑的面容,居高临下的伟岸气度,营造出俯瞰芸芸众生,俯视千古的神秘。

刘凯的每一幅画都有一个立意,每一个立意都有一个诗情画意的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都有一段隽永的文字说明。他的文字干净细练,准确精到,富于文彩。他的钢笔画《嗅》,这样诠释:"村落比之于城市总要宜人一些,自然一些,草木可嗅,阳光可嗅,老砖旧瓦可嗅,木窗石板可嗅,故名。"

在他获得了广泛的赞美和热捧时,他在微博中这样写道:"近来因为某些突出的幸运,之前平淡慵懒的日子忽然间就飞奔起来,完全出乎意料,这种忙碌的精神状态几乎达到让人焦虑的程度。当然,窃喜是要有的,人之常情,只是依然要说很幸运。

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对生活、创作,以及外界感应的心态。

从2014年开始,刘凯陆续在网上发布了他的画作,以时间排序来看,能够感受到他不断进步,不断追求,日臻成熟的成长轨迹,也能看到他的脚步愈来愈快,他的画作愈来愈表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至2014年后半年这一阶段,他的创作达到了他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创作单色圆珠笔画的同时,刘凯也尝试多色圆珠笔画、钢笔画和铅笔画的创作,且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他的视野更加广阔,他的目光更加深邃,他的目标更加高远。

刘凯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有一个信念,每一个生命都对应着不可违拗的天意,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走一遭。蓝色梦幻,是他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知道,要把自己全部生命热能放在一个聚集点上燃烧,才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