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全力打造山区均衡教育的奇葩
——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浮山县位于临汾盆地东缘,地处革命老区,是一个山区小县,也是省级贫困县。全县区域面积938平方公里,辖2镇7乡和两个居民委员会,185个行政村,总人口12.98万。义务教育阶段现有中学5所、小学27所,中小学生9721人。

多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社会事业之首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入"十二五"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任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攻坚克难,强力推进,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小县办大教育的创业之路。

以政府主导为前提 坚持"三个保障" 在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上下功夫

我县一是政策保障,明确发展战略。把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整体谋划、超前部署,先后出台了《浮山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浮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具体任务、措施和时间表。2014年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列为全县10大重点工作之一,下大力气,有序推进。

二是组织保障,强化发展举措。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孙京民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念、举全县之力办教育的决心"三个不动冶,政府县长梁秀娟要求做到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三个紧抓不放"。县人大将均衡发展工作纳入"三账"监督机制,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并定期实地督查。县政协定期深入学校专题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县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一一签定责任书,明确职责。教育系统成立了综合协调、装备配套、档案建设、安全保障、校园文化、公众满意度测评等6个工作组,实行月督查通报制、过程和结果双重问责制,先后组织校长外赴迎泽区、岢岚县观摩学习,实施了教育资源优质化、学校管理精细化等一系列举措。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均衡发展环境。

三是经费保障,夯实发展根基。在县财政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始终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坚持年初安排预算对教育优先、年终超收增加预算对教育优先,持续加大投入,全县义务教育经费连年实现"三个增长"。2011年至2013年,县财政对教育投入达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达3.8%。同时,实行教育投入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及特困学校倾斜政策,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充足的经费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矗

以办学条件为基础 推进"三大行动" 在优化教育资源配备上做文章

我县一是学校布局调整。2010年以来,科学稳妥地推进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撤并了11所小学和2所中学,全县中小学总数减少到32所,基本形成了布点均匀、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学校发展新格局,大大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是学校校舍建设。在2010年完成校安工程的基础上,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1.2亿元,完成了寨圪塔中学学生宿舍楼、北韩小学教师周转房等30余个新建、扩建、改建和维修项目,建筑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并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目前,学校校舍基本实现城乡间、校际间零差距。

三是设施设备配套。2013年,投入1019万元圆满完成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重点对农村学校图书资料、教学仪器及多媒体等进行配套,城乡学校同步达标。2014年,又投入1800余万元实施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凳等配备工程,实现了教育装备提档升级。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

以师资均衡为关键 实施"三项举措" 在队伍建设改革创新上求突破

我县一是优化师资结构。主要通过交流和补充两种途径。按照"区域交流,分步实施"的思路,采取了先城区、后农村、再县域"三步走"交流法,有序进行。2010年对城区6所学校520名教师进行了优化整合;2011年以8个农村中心校为单位对154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交流调配;2012年、2013年通过城乡结对互派轮岗交流,分别交流教师50人、100人;2014年县域内交流教师89人。2011年以来共招聘特岗教师126名,其中音、体、美等薄弱学科专业教师45名,全部补充到农村薄弱学校,使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结构更趋合理。

为使更多的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注教得好,我县对农村及边远山区教师发放农村津贴、特殊津贴和每月200元的山区交通补助,同时在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名师评癣表彰奖励等方面进行倾斜。教师节特设扎根山区优秀教师奖项,2013年奖励每人1000元,2014年提高到3000元。

二是提高整体素质。每年安排150余万元列入财政预算,采劝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自我提升"三种途径,实行"国培计划"、全员培训、专项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薄弱学科培训"五训并举",实现了教师培训全覆盖。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实际开展了师德标兵巡回演讲等系列特色鲜明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提升管理水平。2012年以来,健全完善了校长选拔、聘任、考核及后备校长培养机制,按照"三年大交流、当年小调整"的交流方案,共调整校长9人。同时,采取校长岗前培训、提高培训、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对校长进行培训提高,校长队伍基本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了"教研、督导、安全、党建、报账员"五支队伍,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理顺管理渠道。学校管理队伍全面加强,城乡学校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基本实现零差距。

以规范管理为重点 抓好"五项工作" 在教育内涵品质发展上求提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小学抓养成,初中抓习惯"的办学思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三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服务社区、葫芦种植园、蔬菜种植基地等10多类的实践基地,组建剪纸、书法等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30余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组织多彩文化活动,在全县各学校分别开展锣鼓、花鼓、水鼓、葫芦丝、礼仪操等文艺活动,特色鲜明、异彩纷呈,成效明显;认真开展阳光体育1小时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调研组的高度评价。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把提升质量作为均衡发展的核心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开设校本课程,编制了校本教材40余种,如《走进药材》、《可爱的浮山》等独具地方特色,实用性颇强。以"向课改要质量"为宗旨,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全县大力推行学案导学模式,探索形成了10余种适合我县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经验和成果,着力打造"轻负担、快节奏、大容量"的高效课堂,实现了学校间教育教学同步发展。

不断优化校园环境。2012年,投入300余万元实施了校园硬化、绿化、美化"三化工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又投入1300余万元在校园环境整治、设施设备配套等方面大做文章,校容校貌和内部设施实现了大提升。寄宿制学校全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洗浴设施等,学生生活环境全面改善。每所学校都配备了饮水设备,向学生提供安全卫生饮用水。积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各学校"走廊文化"、"墙壁文化"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初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校校有亮点"的校园景观。

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全县以关注贫困家庭子女、三残儿童等弱势群体益为重点,实施教育公平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两免一补",2013年以来共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130余万元,惠及中小学生1700余人次。县团委、关工委、妇联和教育局联合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实行"教师帮扶"制度、"家校月沟通"制度,为贫困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提供多方位的资助。

持续强化安全管理。一是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委员会,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隐患排查整改责任制、"24小时无缝对接"等管理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安全能力"三化三建设"目标,持续深化"十项每日查、十个绝对不准、六个常演练、三个专项整治"的"1163"工程。三是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实现了学校警务室、保安配备、法制副校长、视频监控、平安校园、校园方责任险六个"全覆盖",下拨专项经费为每所学校配备了协警。多年来,全县教育系统安全零事故。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每个家庭的共同心愿,也是建设美好生活的的重要举措。今后,我们将以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认定为契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非凡的气魄、更加坚实的步伐,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为实现县域优质均衡发展、创建临汾市山区教育强县而努力奋斗!

(陕生森 张海平)